01你也有“讨好型人格”吗?
所谓“讨好型人格”,就是对别人有求必应、凡提必允的一种人格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委屈自己、取悦别人。心理学上列举了四种典型的特征:
1.凡事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
2.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不愿拒绝他人;
4.竭力避免冲突。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见过不少“老好人”式的人物,往往是不加犹豫地就迎合别人。他们深陷于“讨好——收获评价——继续讨好”的循环里,得到的好评越来越多,“对别人好”就变成了件更加理所当然的事。
但可怕之处,表现在三点:
一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做事的初心,变成了迎合他人的期待;
二是成了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哪怕别人三番四次触碰底线,依然不敢反击回去;
三是变成了一个“没情绪”的人。最强烈的反应也只不过是叹口气说“算了”,丧失了与别人据理力争的能力。
02讨好别人,并不会让关系维系得更好、更长久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有“讨好型人格”而心生内疚。马克思也说过,人就是社会动物,彼此联系、彼此依赖。扪心自问,一个人如果完全都不去讨好他人,估计在世上也寸步难行。
实际上,职场上发展快人一步的人,往往都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因为让别人感觉愉快,一定需要有一点讨好型人格的高情商。
但你的示好,必须有限度。以我为例,我曾经的示好,突出表现为“不愿拒绝人”。
早年,我工作非常勤勉,一人干几人的工作量。我几乎没有拒绝过领导的工作安排,哪怕是明知道这件事会让自己很为难或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也一定会勉力做好。为此,我甚至都累病过几回。靠着足够的勤奋,我也维持了不错的社交关系和职场口碑。
直到偶然一次,听到一位我一直很照顾的同事,私底下评价我是“世故圆滑”。我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自我感动是无意义的,我对其他人的好,或许他们并不认可。
首先,我们习惯用“对别人好”来换取好评,却忽视了在不同的关系里,评价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领导评价我们的关键标准,是工作能力+工作意愿;朋友评价我们的关键标准,是三观相近、人品可靠;爱人评价我们的关键标准,是身体与灵魂的双重契合;父母评价我们的关键标准,可能是过得开心就行……
在任何关系里,“讨好别人”绝对不是评估价值的关键标准,更不是维持关系的关键要素。
其次,越是亲密的深度关系,越需要放下讨好型人格。
习惯讨好他人的人,会想尽千方百计去营造一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久而久之,就如同戴上了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假我”就会完全覆盖住真实的自我。
明末文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味讨好他人,缺的就是“深情”与“真气”,就算表面上再善解人意,终究还是让人觉得很“假”。
更何况,真正讨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要戴上“人格面具”,也无非不喜欢真实的自己。试想一下,要是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喜欢上自己真实的一面,又如何能够让他人喜欢?
所以越是讨好型的人,越难在深度关系中更进一步。
第三,无论是什么关系,仅仅依靠一方的讨好和牺牲,是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的。
前段时间,我在某短视频APP上,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大街上吵架。女方不断抱怨男方不够体贴细心,而男方则愤怒地回应道:“我总是在迁就你!你什么要求我都满足!但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现在我完全受够了!”
男方的喊话,正反映了人际关系一个常见的怪圈:越讨好别人,别人只会感觉你的付出很廉价,越会被人看低和嫌弃。一段能长期运营的关系,一定是双方都觉得“收支平衡”;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付出,必然不可能长久。
因为长期压低自己的感受,讨好者必然会积攒很多负面情绪。当这种情绪无处发泄,累积到最后,就像一次性讨要全部债务一样,很可能一盘“大清算”式的猛烈吵架,就完全毁掉彼此的亲密关系。
03人的一生,最需要一点“被讨厌的勇气”
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看别人的脸色生活,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做选择…或许能够换得他人的一时的认可,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极其不健康、不自由的。如果你是一个“好相处”而又倍觉委屈的人,那么,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首先,放弃“老好人”人设,敢于直面人际关系的压力
咱们“打工人”口中常有这么一句话:“工作不累,但心累!”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习惯于屈从于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才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正如我们曾解读过的《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一句话:“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心法,也是我亲身实践多年的真实感悟:
任何事情,几乎都从来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把自己的专注力放在事情的本身,不去联想结果,你自然而然就做成了。
你之所以对某件事情感觉非常痛苦,或许正是因为你回避、或者拖延做它的时间太久了。
人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不管你信不信,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一旦你开始积极改变,事件后果将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人的进化,就产生于你有意识地去直面任何压力的进程中。
不要害怕什么——如果你都能做到为别人付出而不计回报,还怕做不到为自己付出吗?
其次,分清楚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不妨,从多说几次“不”开始。你可能会认为这种方法在现实中会导致抱怨,但其实大可不必。例如,当你拒绝别人的提议时,你要记住,我们要拒绝的是事,而不是面前的这个人。
作家三毛说:“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之中的。”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想要做出改变,就必须学会尊重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求。
阿德勒告诉我们,必须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
例如,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坚持自己认可的观念/拒绝令自己感到为难甚至无法接受的请求…这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至于别人是否赞同/别人是否认可/被拒绝的人会不会对自己心生不满…那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需要多加操心。
当然了,我绝不是主张要成为一个自私、任性的人,而是指深刻地理解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在两件事之间划清界限。
虽然人人都不想被人讨厌,但一定要有被人讨厌也无惧的勇气。有了这样的勇气,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解脱并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第三,培养“气场”,回归自尊和自爱
一次,在演唱会结束后,有记者告诉王菲,粉丝不喜欢她当天的妆容。王菲淡淡地回了一句:“不喜欢就不喜欢,我喜欢。”
我们常常用“气场强大”来称赞一个人,形容其气质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周围的人。“气场”是一种难以定义的力量,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和内心坚定程度。相比于别人的评价,有气场的人更注重的是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可。
武志红说:“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最后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这就是因为别人从你的明确的言语、笃定的行动中,感受到你捍卫自身权利的坚定立场。人必自尊而人尊之,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别人就更不会尊重了。
人生是一趟单行旅程,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都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欢上,才是最大的辜负。最重要的,是“讨好”我们自己。
在此,我并不是期待你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而是在在乎别人的同时,不忽略自己的情绪、不失去自我,做一个温和但足够坚定的人。
如何平衡好这个度,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慢慢学习、慢慢修正。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被一件事情困扰:学校因为疫情放假,留校的老师,其中一个是我的同事发烧啦(之前没有什么联系),我帮她送过好几次饭,后来又陆陆续续送了手机支架,充电线,听课记录本等等。
今天,她让我去她班教室里拿学生的药,他们班的大多数学生回家之后都发烧啦,包括她在其中,我其实是有点害怕的,毕竟教室还没有消杀过,但是想了想,拿着酒精喷雾还是过去啦!
我看到有5盒连花清瘟药,试着问能否给我一盒(最近嗓子疼,感冒的征兆),她直接跟我说:“不行,这个事吧……”然后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是咱学校的老师,这个事吧,只有咱们两个知道。要是你真的发烧啦,再过去拿也不迟。她一遍催促我把药给她送去,一边各种找补解释学生的药不能给我。
有那么一瞬间,我心里想:“爱咋咋地,我还就不给你送啦”,但是还是没有在行动上落实,毕竟以后还要再见面。
后来我没忍住,跟我妈和老公吐槽了一遍,可心里还是郁闷得很,凭什么她就这样指派我给她带饭,一会送这个,一会送那个,要是只有一盒就算了,明明5盒药,她一盒都不愿意分给我,这人也是太为自己着想啦。
再之后,我又重新看到这篇文章,想了想还是自己太软弱,之后要多拒绝别人几次,早睡早起,把自己身体照顾好,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不和烂人烂事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