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昨天是感恩节,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社交网络以各种形式、体裁来表达感恩之心,然而翻翻他们之前发布的微博或者朋友,感恩的状态不多或者根本没有。
感恩是一种习惯,不能是某一天节日的附属品,感恩应是一种流淌于身、如影随形的能力。
一位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爸在街头卖艺三年,可21岁的女儿竟然毫不知情。父母这样的爱,孩子怎么会心怀感激呢?所以,爱要让孩子知道,孩子只有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他们才能理解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而尊重父母、关爱父母。
孩子为何“没心没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会发现孩子“没心没肺”和他们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正如那位留日学生的妈妈,在自己被儿子刺伤后的庭审时,声泪俱下地一再为儿子求情,多次哭着说是自己“不称职”,亲戚朋友也改口说这位孩子一直很懂事很听话……正是在这样的溺爱和纵容下,使孩子丧失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很多家长都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因此常常默默地为孩子无私奉献着。父母爱孩子藏在心里,为孩子做的一切都藏在心里,自己的辛苦和委屈也藏在心里。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使孩子淡漠了,麻木了,忽视了。
一位记者对上海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学生从不跟父母说感激的话。
“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他们自然应该对我好。”
“别人的爸妈也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啊,我没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特别的”
“我对爸爸妈妈也很好啊,我考好成绩,爸爸妈妈就对我好”。
“他们自然应该对我好”这是许多孩子从小就已经形成的概念。很多父母更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即使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其最后的落脚点,也依旧是担心“别因此影响学习”。在一些农村家庭也是如此,父母节衣缩食送孩子读书,期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而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这样,孩子渐渐形成了个人主义,似乎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为家庭添光增彩,也似乎只要好好学习,父母的一切付出就是天经地义的了。父母自己也觉得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
要养成感恩的好习惯,重要的是要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浙江萧山中学的学生们写道:
“有一种感情,始终包围着你,以至于让你忽视了它的伟大
有一种感情,永远呵护着你,以至于让你麻木了它的厚重
有一种感情,一直支持着你,以至于让你不觉得它的珍贵
也许,朋友的嘘寒问暖会让我们感动
也许,陌生人的迷途指路让我们感激
也许,师长的关切之爱会让我们感敬
那么,始终如一关怀着我们的父母,我们是否为之感动过、感激过、感谢过?”
所以,感恩养成的第一步,是对孩子说出您的辛苦和爱心,让孩子看得到、听得到。让孩子“看得到”、“听得到”,核心目的是要提高认识、增强情感。
一封引起轰动的信
怎样才能让孩子“看到”、“听到”您的爱呢?给孩子写信是一种好方法。写信不是目的,交流才是目的,用真诚的心去交流,而不是用说教。
一位农村老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他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用大道理,而是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实。他将自己的情感凝聚在信中,对正在读中学的儿子说出了肺腑之言 :
每当你迎着朝霞,一日开始之时,你可知道,你的学习机会是父母用血汗一分钱一分钱凑起来的,你可想到这一天的每时每刻如何去安排,去珍惜,去奋斗。每当你坐在那宽敞宁静的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时,你可知道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去耕种五个半人的田地和生产出成担的蔬菜、菜苗出售,除去昂贵的化肥和公粮,又剩几颗粮呢;每当你端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或者看着同学有钱买肉菜吃而你又没钱买、心中很不是滋味的时候,你可知道父母手中端的又是什么呢?为了供养你们兄妹三人读书,必须节约每一粒米,吃的是粗杂粮;每当你午饭后在树荫下闲游,或和同学嬉笑的时候,你可知道父亲挑着菜担还在满街叫卖;每当你在晚霞的余光下欢笑、歌唱,你可知道父母也许赶了远场才回家,还没吃午饭,却赶忙去扯菜秧、弄菜、弄猪草,可恶的毒蚊子叮满了你妈妈的双手和脸,却只有忍着,寒风吹裂了你父亲的双手,血印斑斑,却还要伸进冷水里去冼菜;每当你躺在床上进入梦乡,你可知道、你可梦见父母还在煤油灯下、蓄电灯下、月光下,一根一根地扯着菜秧,数着,扯着,数着,扯着,扯不尽,数不完,一直把第二天赶场的菜准备好,那床又挨身几多时呢?
……
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一页本纸,你做了作业,可以用来打草稿,还可以练习写字才扔掉;像珍惜纸那样珍惜每天的每时每刻,让每时每刻都起到作用,不要让它白过;人生也像一张白纸,看你有怎样的能力,怎样在上面去写,去画啊!在这人生的纸上能否画出蓝图,能否有动人的文章、美好的诗篇,全靠你的努力啊!
这封信在孩子所在的中学引起了轰动,对学生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这封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孩子在鲜明的生活对比中感受到父母的挚爱和艰辛。正因为有了这种感受和认知,才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因此,父母也要学会用交心的方式表达您的爱。
换位做一天父母
父母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换位体验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您的爱和辛苦。例如,北京市理工大学附小就开展了“观察父母的一天”的活动。他们要求孩子在周末观察父母一天中都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并详细记录下来。通过记录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原来父母每天都替自己做这么多的事情,从而体会父母的辛苦。此外,他们还让孩子利用周末“做一天父母”,照顾做“孩子”的父母,为父母洗衣做饭,陪伴父母读书学习,管教不听话的“孩子”,通过体验感受父母的不易。父母在家庭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与孩子换位做父母,这样孩子既有成就观,也锻炼了独立能力,感受了父母的辛劳和爱心。
角色换位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让孩子照顾比他更小的表弟表妹,让他做楼道管理员等。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观察身边的人,比如观察爷爷的一天,观察妈妈的双休日,观察老师的午休时间等等。并对观察到的事情做记录,然后和父母讨论。让孩子在观察中了解长辈的爱心。
建立家庭爱心档案
只要做个有心人,孩子就可以在家庭中发现很多爱的细节。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建立一个家庭爱心档案。用家庭故事、家庭照片、家庭日记等形式记录下长辈对他的爱,或者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关爱的细节。
广州铁路第一小学用“实物展”、“文学欣赏”、“演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实物展就是让孩子们收集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录像资料和各种衣帽鞋袜等幼儿用品,利用板报贴上照片,利用窗口连起细绳挂上小玩具,利用教室的课桌陈列各种纪念册,将各个小组收集的材料小心地展示出来;文学活动就是请孩子们摘抄一些赞美长辈之爱的文章或诗歌等,在班级活动上朗诵讨论;演讲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夸夸我的爸爸妈妈”的演讲稿,在小组演讲活动中激情演讲。
受这些做法启发,父母可让孩子准备一个本,专门记录家庭爱心日记,可以整理一个家庭爱心照片集,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物品箱,专门让孩子收集与成长有关的各种物品。
无论怎样做,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父母的辛劳。这是培养感恩习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