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行动觉醒

        一直以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过了35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越想越焦虑,越想觉得自己这样不行,但又不知应该怎么做。从《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改变自我认知,提升自己行动的答案。

      重新认识自己

      自己一直以来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情况,明明想要去读会书,但最后打开的却是小说,想坐下练个字,打开的却是短视频,而且刷的停不下来。似乎总有一个推手把我推向享乐。原来,大脑,才是一切问题的起源。

        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是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很弱小,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样的大脑结构,会让我们做事总是“避难趋易,急于求成”,也容易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年纪渐长,却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在公司很安逸的过了十多年,却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心里迫切想要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智。于是,1月开始阅读,写作,练字,报班,什么都想去学。但是经过两个多月学习,发现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这就让我更焦虑了。

        书中作者解释了焦虑的根源,在于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如何解决目前的焦虑状态,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

      得耐心者得天下

      一、认知规律,提升耐心的倍增器

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所以,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行动范围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我们需要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成长权重对比

        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所以可以要求自己,在读书时不需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学习曲线

        平台期规律,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知道了上面这些规律后,我知道了自己现在学习没有出效果的原因,我不会再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我会继续坚持,坚定终身学习的想法,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时的热血。

    二、增强耐心的方法

      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增强耐心的方法: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人人都一样,缺乏耐心并非我一人之过。所以不必苛责自己,接纳缺乏耐心的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积极与内心的“原始人”对话,抚平他们的情绪,先学习再放松。

      然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以后读书不会只求数量和速度,放慢脚步,开始精度,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能打动我,就开始应用到实践,改变量才是成长中最能体现效果的。

        最后,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

      能够有耐心是因为放眼于长远价值,知道当前做的不是无用功,追求底层思维认知的增长且从中获得踏实感,从而避免因为短期看不到成效而放弃积淀。我们只需树立目标,稳步前行,静待花开。

早冥思读写跑,人生成长六件套

      解决焦虑的一个办法,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朝着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向行动,持续坚持,一定可以看到效果。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作者提出的早起,冥想,反思,读书,写作,跑步是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也是容易养成的习惯,向成功人士学习,努力坚持把这些习惯变成自己的。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希望成长的信念。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正如今天早上闹钟没有响起,我自动醒过来了,醒来一看,马上要到闹钟时间。我马上就起床了。

      早起时间完全是自己的,我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比如冥想。冥想也可以被认为是一套健脑保健操,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通过不断的练习冥想,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的思绪能得到很好的约束,不会自己胡思乱想,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当下的问题,自然而然能获得满足感。

      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感触和关联: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种情绪……都会让人产生感悟。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察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前面两个月,我就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总想赶紧看完这本可以看下本,对于书中内容虽然也有输出,但是的确与实践关联比较少。但读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改变,而且是行动上的改变。读书在精不在多,读过书后,再去实践书中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再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读完一本书。

      成长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写作。"教” 才是最好的 “学”。写作也是在践行费曼技巧,无论学习什么东西, 努力搞清楚它们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通俗易懂的输出,要让外行人也能听懂。在学习写作中运用合适的 "比喻",就能简化大量的概念,使人容易接受和理解。一开始写作的确比较难,可以参考作者公众号对于写作的建议,先从每日“写字”开始,不考虑文笔,也不用管语法,只要把大脑的想法写下来,循序渐进的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写作,可以让人不断变聪明。运动在前,学习在后,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今年我也36了,现在才想要去努力提升自己也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但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我才36岁,只要现在真心改变,努力成长,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行动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