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时期,享国四百余年。
《刘邦建立西汉》
垓下决战后,项羽在乌江边拔剑自刎。汉王刘邦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比秦朝更强大的汉王朝。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即皇帝位,史称汉高祖(西汉纪年从前206年刘邦称汉王时算起)。
汉高祖建都洛阳,后来迁都到长安(今陕西西安)。从那时候开始的二百一十年,汉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汉”,也叫“前汉”。
汉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阳南宫开了一个庆功宴会。他对大臣们说;“咱们今天欢聚在一起,大家说话不用顾忌。你们说说,我是怎么的天下的?项羽又是怎么样失天下的?”
大臣王陵等人说;“皇上派将士打下城池,有封有赏,所以大家肯为皇上效劳;项羽对有功的和有才能的人猜疑和妒忌,打了胜仗,不记人家的功劳,所以失去了天下!”
汉高祖笑了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功失败,全在用人。坐在帷帐里订计划,算得准千里之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怎么也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重用,所以被我灭了!”大家都觉得汉高祖说得有道理。后来,人们就把萧何,张良,韩信称作“汉初三杰”。
《飞将军李广》
距今2100多年前,匈奴派兵攻打西汉。汉武帝派了四员大将分头抵抗。其中一员大将叫李广,他驻守在上郡,就是现在的陕西榆林一带,当时是北方的边界地区。他勇敢机智,精于骑射,很会打仗。因为他用兵灵活,忽来忽去,让敌人捉摸不透,所以匈奴人送他一个外号“飞将军”。匈奴只要知道李广在边界附近,就不大敢进来。
有一次,匈奴进了上郡,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射手,追了几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上来。
李广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这么多匈奴兵,不由得慌了。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大营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来,我们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来,匈奴兵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接着,李广下令前进,在离匈奴阵地仅仅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兵士一齐下马,把马鞍全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士们都着急了,说;“匈奴兵马这么多,又这么近,他们要是打过来,怎么办?”
李广说;“我们这样做,表示不走,是敌人相信我们是来诱骗他们的!”
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样布置,针对有点儿害怕了。他们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来。
这时候,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来巡视队伍。李广突然带着十几名骑兵翻身上马,飞驰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回到自己的队伍里,下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逃了回去。等到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无匈奴兵,他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大营。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身在抗击匈奴的事业中,他神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英勇善战,他成了匈奴贵族心中可怕的劲敌。
《张骞通西域》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历经磨难抵达大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对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汉朝的使者,所以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不料经过匈奴地界时被匈奴扣押了,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他们这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思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还被当地的部族打了回来。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最终因昆明挡在中间,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直到卫青和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到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着这个机会再派张骞通西域。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给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便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几个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会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很高兴,又见乌孙王送的大马,因此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的副手陆续回到长安。
从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司马迁写《史记》
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行至浚稽山时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汉武帝震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只领了五千步兵,却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低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想活下来寻找机会回报汉朝!”
汉武帝听了,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大喝一声,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死罪,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有两条路,要么交钱赎罪,要么接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腐刑。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当时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他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之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跟着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边写成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的伟大著作——《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