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算法介绍

从没有标记过的数据中学习称之为非监督学习。
在非监督学习中,通过算法来定义一些数据的结构,将数据分别聚合到这些子集中,这种算法称之为聚类算法。

K均值 (K-means) 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聚类算法。

K-means算法


假设有如上的数据集,可以看到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下面说明一下K均值算法的过程

  1. 首先确认聚类的簇的个数,
  2.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的中心点,
  3. 集群分配:将所有的数据集分配到里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并用表示聚类中心的索引。例如第3个样本,离它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是第2个(),那个
    通过比较的大小,算出距离最近的中心点。
  4. 移动质心:每个聚类中心所分配到的样本,求出这些样本的平均值,然后将原来的聚类中心移到新的平均值点上。
  5. 重复3和4步骤,直到找到正确的聚类的簇。

优化目标

参数说明:

  • =样本所分配到的聚类中心点的索引
  • =第k个聚类中心
  • =样本所分配到的聚类中心点

K均值算法的代价函数为:

优化目标就是使用上面的代价函数最小化所有参数。

上述步骤中
第3步集群分配,是通过找到离样本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来最小化代价函数;
第4步移动质心,是通过改变样本和聚类中心点的距离来最小代价函数。
在K均值算法中,代价函数是一直下降的,不可能出现上升的情况。

初始化聚类中心

聚类中心的个数 一般都是小于样本数量的,因此可以随机取个样本来作为聚类中心。

步骤

  • 确保聚类中心个数小于样本数量;
  • 随机取K个样本;
  • 将K个样本分配到聚类中心.

这样做的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不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的聚类中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这种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在聚类中心过少时一般会出现,一般在的情况下,解决办法是多次执行该步骤,比较代价函数的值,取最小值。

聚类中心数量的选择

聚类中心数量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方法,跟主观上的判断有很大关系,也跟业务,以及一些客观条件,以及使用K均值算法的目标有关。

转载自:
https://codeeper.com/2020/02/06/tech/machine_learning/k_means_intro.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K均值算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