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中的父子兵(上)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弟子一多,生源结构和关系就会很有意思。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今天不说打仗,说的是孔子弟子里有不少是“父子关系”,以及兄弟关系、连襟关系。没有夫妻关系啊,再强调一遍“女子无才便是德”,孔子是“圣人”,不收女学生的。

一、颜路和颜渊

        颜渊就是颜回,比孔子小30岁,13、4岁时就拜孔子为师,不到20岁就基本学成了,学到什么程度?德行系第一名,孔门十哲排第一,孔门72贤之首。可惜家庭条件不好,这情况地球人都知道,用脑过度加上营养不良,29岁就满头白发,看着比他爹都老。然后,然后,40岁就挂了。

        可怜白发人送白发人。悲伤之后的颜路就找孔子。

        颜路:老师你看,我家穷,穷的铃儿响叮当,当然了你家也不富裕。可是,颜回虽然是我亲儿子,你平时待他比我还像他亲爹,要不你把你的车开去二手市场卖了吧,给颜回置办一套棺椁,风风光光下葬,也不枉孩子跟随了您20多年。

        孔子(强压住内心的悲痛):路啊,老天不长眼,把这孩子早早收走了。我这会儿还没缓过劲儿。你说的这事儿吧,不能这么办。我给你掰扯掰扯啊。你看我亲儿子孔鲤走的时候,也不过用的是半寸薄的棺材板,也没有加外椁,就草草埋了,当然了颜回和孔鲤有才与不才的区别,但都是自己的儿子啊。我总不能把车卖了替他买椁,以后步走上下班吧。我过去当过大夫,现在虽然离岗了,但待遇还保留着呢,步行上下班,这不合礼制啊。

        这里需要穿插一点常识,什么叫棺椁。棺和椁都是古代盛放死者的葬具。直接装死者的叫棺,套在棺外面的叫外棺,也叫椁。到周朝基本形成制度化,对椁的用材、厚度等有明确规定。比如天子棺椁四重,从上公到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至于大夫等,按级别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等;又比如天子的棺厚八寸,大夫的棺厚六寸,庶人的棺不能超过四寸,不得用椁。

        颜回虽然一辈子没有做过官,但是身份属于士子,是可以用一重棺椁的。

颜路无法反驳,只好退去。这是颜路在《论语》的第一次出场,也是唯一一次出场。

        不过,颜回的其他师兄弟们凑份子,最后还是把颜回风风光光地安葬了,因为这件事惹得孔子很不高兴。

        颜回虽然早逝,但是成就很高,高到啥程度?被后世封为“复圣”,啥意思?“复”可以简单理解为“copy”,牛吧?

        颜路位列“孔门七十二贤”第24名,学业上应该不会差到那里,但其他记载不多,想来是他儿子颜回的名声太大,遮蔽了当爹的光芒。

        不过好在颜回留下了一条根,叫颜歆。颜歆不出名,但是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一千年之后,时间到了南北朝和隋朝的时候,颜家出了位大人物,也就是颜回的第35世孙,一代名儒颜之推,大家所熟悉的《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写的,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颜之推的孙子颜师古是唐初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能文又能武,曾跟随唐太宗征辽东。

        再后来,颜师古的重孙子颜真卿,你们就很熟悉了。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至伟,后在平定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时,被李希烈缢杀,享年七十六岁。书法成就上,颜真卿的楷书是楷书四大家之首,行书《祭侄稿》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实际上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唐太宗后已不见真迹,现流传下来的都是摹本,从这一点来说,《祭侄稿》才应该是天下第一行书),也非浪得虚名。再插叙一句:祭侄稿,是颜真卿为了追祭他的侄子颜季明(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之子,父子俩均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草稿。从这一点来说,可谓满门英烈。

        可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在对后人的教育作用还是非常非常大的。颜回泉下有知,当可安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弟子中的父子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