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之一

      一方面因为找不到可以长篇写下去论证和阐释的较好主题,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知识存量不够,并且不成体系,有的只是一个个块,和一个个小结,所以在此写一些当天部分所感所悟,尽量贴近一个主题,回头看看是否可以起一个比较好的名字。另外,反正不是为了出书,只是为了梳理脑中所思所想,起名字纯属为了分门别类,便于以后的查阅。那接下来正式开始。

    今天早上吃饭在听古典在美国对其创新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我的触动也是不小。猛的回忆起自己过去的24个年头,自己到底在应试教育下学到了什么。可令我感到悲哀的是,确实学到了,但很少,问题在于,是否需要用如此长的时间来换取这些少量的知识。

      这里就可以引出兴趣的话题来。太重要了,但太难获得了。以至于所有人都是嘴上说着想要,可实际上却做着截然相反的事情(包括彼时的自己)—在应试教育上卯足力气试图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和兴趣,就好像就是冰火不相容,不是促进,不是缠绵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扼杀,是抵触。

      再次强调,这里我并没有完全的否定应试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及社会价值,只是单纯地想去讨论一个侧面。即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所填压进我们脑子里的各科知识,如果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可不可以让效率提高,或者夸张一点说,让其成指数级成长。

      就我个人而言,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英语。虽然比较晚,在大学一年级才开始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现在我可以这样断定,这个兴趣的产生,就好像是钢铁侠胸中的能量源,就好像是一块经过充分按压的弹性十足的橡皮泥,接下来,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不止是学习的速度,还有深度和持久性。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中考过后的你再看中考题感觉,其实,知识点就那么多,并没有当时学的那么难,高考过后,也有同样的感觉。其实就是如此,我们应试所学来的这些知识和学问只要科学有体系的掌握,会异常简单。那重点就在于,如何让你想去掌握这个体系,如何有这个想学习的冲动和想法。也就是说如何产生兴趣。

      然而,兴趣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你需要做一百件与你的目的看起来并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去培养兴趣。可一旦兴趣养成,再去做一百件一千件事都会事半功倍显得格外简单。并且,在别人看来是苦差事,在你这里就变得轻松又有趣。

      因此,我的想法是,假如,我们在最小的时候不按照学校的规定去应试,或者说做出一定的妥协,像HTH学校一样,根据应试的内容把他们拆分成几个重要的概念,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去教育。也许,整个教育的质量和孩子接下来的人生都会好走许多,而不会出现,学了一辈子却不会学习的人,想了一辈子的聪明人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思考过的情况。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