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人

1

《我不是药神》开启了无敌模式的点映,口碑在上映前就开始发酵,明天上映的电影票房已破亿。

用朋友的话说,题材还可以,剧情一般,稍有看片量就可猜到结局,与2013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讲述相似的“跨境买药”的故事。角色安排也颇相似:落魄的主角、坚定的帮手、同情弱者的执法者、维护法律的执法者…拍摄也一般,就连基本的拍摄技巧,都能挑出些毛病。

故事从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访讲起,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由此打破,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收获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剧烈变化,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但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 在道义、金钱、法律的交替考验下,电影的主角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以及挑战威权的勇气。


图片发自App



2

电影的好评在于戳中社会的痛点,直击社会现实。“看病难”在中国体制下绝对是个“不可表达”的话题,但这个电影说了她能说的,也隐晦的说了她所不能说的,虽然表现手法或许稚嫩,但讲的很现实,看过电影之后才会明白其实是超现实。是现实题材与商业片的融合,巧妙的在体制与市场间找到了平衡,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艺术一旦拥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就有了新的生命力。从独家药品国家谈判,到抗癌药物零关税,我国对重症患者在药品使用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好的剧本在于引起观者共鸣,共鸣是基于观者有类似的感触。

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吗?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吗?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由一位普通的患病老人说出的话,是对观者极大的触动。病魔就是这样,环绕在所有的家庭,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性,甚至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图片发自App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艺术的成功离不开揭露人性的成功。主人公从一个为利益贩卖药品的商人,逐渐演变成“药神”的救赎,恰如《辛德勒的名单》一个大发不义之财的贩子,一步步转变为一个悲天悯人、普渡众生的伟大灵魂。因为是人,而不是药神,才会从为利益和灵魂的痛苦而挣扎,才会在情与法之间彰显人性的光辉,这是人性的复杂。

3

人首先需要生存,这部电影的一切,无一不在围绕“生存”这个话题进行展开。 所以说,我不是药神,而只是人。

首先是主人公程勇,靠卖印度神油为生的小商贩,没有生意交不起房租,前妻要带孩子移民,父亲也患病急需钱救治。没有钱,父亲会死去,儿子也会被带离身边,店铺被房东收回,在这种生存压力下才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思慧,一个美丽的女人,在女儿患病后,不得不跳脱衣舞来赚取高额的药费。如果有别的办法,没有谁愿意出卖自己的尊严,这是生存的卑微。


图片发自App



吕受益,一个患病者,买不起药的他却因为孩子出生,想死却死不得的挣扎。为了生存,他必须寻求各种渠道存活。

小黄毛,不到二十岁,为了不拖累家人,只身跑到上海一屠宰场做工人。当他命丧大货车的车轮下时,程勇冲到警察面前的大声咆哮:“他才只有二十岁,想活着有错吗?”

是的,所有一切都离不开生存。即使是影片里被人抨击的企业,事实上,医药企业由于高昂的研发成本不得不寻求市场回报,有了他们的研发,很多绝症才有了希望。

在面临生存时,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存活。这种共鸣不仅体现在影片中病魔将临时,更射影出无数平凡的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艰难生存着的卑微。无数的我们都是平凡者,生活从来不容易,是面对老病折磨,贫困交加,是面对老板无情的压榨,无休止的加班,更是面对沉重的房贷......为了生存,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因为生存的艰辛,曹先生经历过繁华后的幻灭,有了富贵与贫穷的对比,才会写出《红楼梦》,才有对生命的救赎。

主人公程勇不是药神,只是人。吕受益是,思慧是,小黄毛是,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影片中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各自生存所需做出的选择。他们基于各自的价值点出发,最终为自己以及人类的生存付出努力。医疗保障和社会进步才是电影里我们关注的点,才是让生存更容易的点。

影片的最后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这是希冀整个社会,也是寄语中国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