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相伴,不畏贫瘠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带女儿去书店逛逛,新装修的城市书屋人声鼎沸,是的,人声鼎沸我没用错词。一楼新增添了很多高级设施,与图书馆联合设置的借阅区,还有电视台什么节目在录制。新增的奶茶供应区对应着一张长桌,挂着听书的耳机,着实让我很好奇。好奇的不止我,因为三米长的桌边坐满了人,遗憾的是桌面摆的乱七八糟。我知道我又较真了,新店开张,热闹是好事。毕竟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努力的表现。我不该苛刻,应该有所期待。

        不爱热闹,是因为我总觉得读书是安静的。小时候我妈不喜欢专门给钱给我买书,她宁愿给我批发一公斤麻秆糖,也许在她心里我的体重总是比我的内心更重要,这也是经历贫穷的人爱人的方式吧。可是我总把零花钱存一存,偶尔能捧一本回去。最神奇的是我买过一本什么开发大脑的厚书,记不得名字,但是一直在家里放着。买书的坑我从小学就开始挖了。买不成,周天下午我就跑到新华书店去。店里总是阴冷,一排一排的书架整齐摆放,间隔仅一人宽,那时候没有什么阅读区,好多小孩儿就是靠着书架看书,要不就是席地而坐。我喜欢在书店里逛来逛去,东看看西瞧瞧,有时看书有时就只是逛也觉得惬意。就那样在书店里消磨时光。读了什么,早不记得,我家也没什么读书的氛围,要么没人说话,要么大声吵架。父母对我属于放养,成绩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高考考中文,完全不是因为我语文好,其实我英语比语文好,阴错阳差报了中文系,进去了西师。

        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大学了。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埋着宝藏。西师的图书馆那会还是旧楼。两栋不高的破旧的楼房藏在茂密的树林里。借书楼一楼二楼好像是历史和文学,往上有心理,政治,楼上还有藏书。记不得了,只记得大一的时候爱看侦探小说,一楼日本作家的悬疑侦探好几排架子的几本看完。现在大火的东野圭吾我那时其实也不是很喜欢,日本好几个作家完超他,只是他可能更深刻吧,或者是他更贴近现在的日本人。一楼的书都很旧,因为阴冷潮湿,所以总散发出雨后森林的泥土的味道。我仍旧喜欢在里面闲逛,在那里可以忘记时间,忘记自己是个没怎么读书的人,忘记我来自一个吵闹的家庭。在那里,我才认识了张爱玲,余华,苏童……还有念名字都很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读书,所以乱读,有时候是看作家,有时候是看书名,有时候是看封皮,逮到什么看什么。一个人从中午坐到晚上,看完一本活着,哭的泪流满面。在大学图书馆就是这点好,你表现的再奇怪也没人理你,因为大家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现代文学老师的逼迫下,我们竟然还完成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阅读,现在想来还是很想说一句:我的天呐!大学中文系人读书是任务,也是情谊。那年生日,宿舍兄弟们看我喜欢《平凡的世界》,一起凑钱给我送了一套。那是我第一套小说集。在宿舍奔奔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买书当摆设。她为了高兴,买了一本英文原版的《飘》摆在书架上。现在想来,忍俊不禁。

        大学读书干什么,记录时间,消磨时光而已。

        上班后,读书变得奢侈起来,并不是因为时间少,而是心不再宁静,人也懒惰,有了柴米油盐,有了生计奔波,有钱买书了,可是读的却越来越少。那种消磨时间的读书就更少了,开始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补教育教学的缺陷。以前就梦想拥有的整面墙的书柜终于摆在了家里,但是很多却落满了灰尘。有了孩子这几年陪孩子读的绘本比我自己读的还多。不过倒是开始喜欢起一些绘本来,在孩子五彩斑斓又简单的世界里看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有时候在想读书给了我什么,过去胡乱读的那些文字是不是真的只是消磨了时光。可是当我随着年岁的增长,看的更透,活得更真以后,我才意识到,那些读过的书一本一本都沉淀在了岁月里熠熠生辉。如果不读过去的书就看不懂现在的书,如果没有过去的阅读经验,就没有现在对世界的理解。一个人的阅读过程就是她的成长过程。我之所以没有变成一个继续抱怨生活的人,能够跟父母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有一部分就是得益于读书。

        读书干什么,读书让我自我拯救,自我成长。

        对孩子,我一直在培养她阅读的习惯,所以她爸说,这孩子怎么总觉得比她同龄人心智成熟。让她读书,比不是要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不过是希望在她以后人生孤独的时候,绝望的时候,得意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都能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我给不了她们,唯有先哲们能指引这条路。

        愿我的孩子们,一生与书相伴,不畏生活的贫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生相伴,不畏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