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 一叶徽州 编辑后发布
鲤鱼 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属于 鲤科(Cyprinidae)。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淡水鱼种类。
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
鲤鱼经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如红鲤、团鲤、草鲤、锦鲤、火鲤、芙蓉鲤、荷包鲤等。品种不同,其体态颜色各异,深受大家的喜爱。
鲤鱼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
南北朝 · 陶弘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更是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故后世以 “ 鱼水合欢 ” 祝福美满姻缘。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 诗经 · 陈风 · 衡门 》
婺源 有 “ 红绿黑白黄 ” 五色特产,首位之红便是鲤鱼中的荷包鲤品种,与兴国红鲤、玻璃红鲤并列为 “ 江西三红 ” 。
因其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背部隆起,腹部肥大,形似荷包,体背、体侧全红色、无斑点,腹部白色,体态丰满宽厚,尽显富贵之态,通体橙红,鲜艳喜庆,故称之为 “ 婺源荷包红鲤鱼 ” 。
婺源养殖荷包红鲤历史悠久,在婺源民间有着许多关于荷包红鲤的传说,这些传说交织在一起,使之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据史料记载 ,明朝万历年间,时任户部右侍郎、总理漕储的婺源人余懋学(死后追封为工部尚书)将荷包红鲤献给明神宗,以示家乡 “ 物华天宝 ” 。明神宗目睹荷包红鲤雍容华贵之体态,鲜妍吉庆之色彩而龙颜大悦,称之为 “ 圣鱼 ” ,并奉养于御池中,使之得以 “ 长伴君侧 ” 。
但据 旧《 婺源县志 》(清光绪版)记载显示,这鱼原是明朝宫内的观赏鱼,户部右侍郎余懋学告老还乡时,明神宗念其 “ 代天巡狩 ” 有功, 特从御池选出数尾红鲤鱼作为赏赐,后传入婺源民间繁殖。因婺源水质优良,气候适宜,逐渐形成这一种特异品种。
婺源荷包红鲤肉质肥美细嫩,汤鲜味美,肥而不腻,香而无腥,味道与平常的鲤鱼不同,既可供食用,亦可供观赏 。
生长环境 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具有东亚季风气候特色,属全年湿润的温暖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无酷暑严寒,日光照射较迟缓,光照适度。境内河流属饶河水系,为乐安河发源地。
由于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雨量充沛,境内水源充足,水质清澈、含氧量高、营养丰富,又多石灰岩山,故水质含钙多、偏碱性,非常适合婺源荷包红鲤的生长。
婺源荷包红鲤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经化验,其蛋白质含量为20.10/100,脂肪含量为2.67/100。
婺源荷包红鲤鱼 “ 和脾养肺,平肝补心,孕妇最宜食之。安妊孕,好颜色,止咳逆,疗脚气,消水肿,治黄疸。”——《 医林纂要探源 》清 · 汪绂
据水产专家推断,水质好、营养丰富、弱碱性及含钙多是婺源荷包红鲤体色艳丽、体态丰满、氨基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选育与发展
1958年,婺源县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收集了品相较好的红鲤鱼十余尾,以作研究、繁育之用。
1960年,婺源成立了荷包红鲤研究所,将此鱼正式命名为“婺源荷包红鲤”,并由此开始了研究工作。
经连续六代选育,至1979年冬,该鱼的各种性状基本稳定,因其 “ 食性广、生长快、易起捕、便运输、抗逆性强、繁殖率高 ” 等优良性状和特异品质被列为国家鲤科一号品种。
1980年,经国家水产总局邀请专家审定,婺源荷包红鲤鱼场研究选育的荷包红鲤鱼为全国淡水良种鱼。
1981年,婺源荷包红鲤获国家水产总局颁发的科技一等奖。
1985年,婺源荷包红鲤被钓鱼台国宾馆列入国宴,受到了众多外国元首的称赞,钓鱼台国宾馆曾特意致函褒奖。
1994年,江西省九运会召开,婺源荷包红鲤被选定为吉祥物,赐名为 “ 跃跃 ” 。
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 “ 婺源荷包红鲤 ”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烹饪 | 清蒸
▶ 主要食料:荷包红鲤鱼、干香菇、葱姜、盐、料酒、肥腊肉等。
▶ 干香菇用水泡开,切成细丝。小葱打结,与生姜、香菇丝一同放在鱼身上,淋入料酒腌制大约20分钟。
▶ 大火将水烧开,把鱼放进蒸锅,盖上盖,大火蒸约10分钟,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鱼质的鲜嫩。
▶ 取出蒸好的荷包红鲤,拣去葱结与姜片。将肥腊肉熬出油,淋在鱼身上。也可用熟猪油代替,但效果不如腊肉香。至此,荷包红鲤就制作完成了。
婺源荷包红鲤颜色红艳而不俗,游姿从容而优美,且泛有鳞鳞金光,在婺源民间历来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婺源人常用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喜庆宴席上更是一味不可或缺的佳肴。
婺源民间的年画、剪纸、花灯等民间艺术常以此为题材,剪纸、花灯中的鲤鱼均以荷包红鲤拟态,灵动中透着一股憨厚与朴实,正如婺源人一样。
·
部分图片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无法溯源 · 侵删
联系授权后可转载并需注明来源
新浪微博:@一叶徽州
一山一村一世界 · 一花一叶一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