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下的焦虑式教育:赢在起跑线,倒在终点前

感谢祖国,感谢社会。从我上学时,再到如今我女儿上学时,减负这件事,都一直被重视着。

2018年12月28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出台了。

该文件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明确提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毫无疑问,减负又成为热点话题。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减负措施的出台,必然是为了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同时缓解广大家长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

但事实上,减负之路任重道远,而减负背后的你我他,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作为一个几十年前曾经是减负主角、如今是家有小学生的家长,在这点上深有体会。

回想几十年前读书那会,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听到国家呼吁给广大中小学生减负时,别提多开心了,为什么呢?很简单,意味着作业减少了,和小伙伴玩耍的时间多了。

而早在1988年,第一批“减负”政策就出台了: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

随后的十几年,国家接连出台了多项减负政策,更多的是减少在校学习时间和课后作业量。

学生是开心了,可老师和家长就犯愁了:作业这么少,万一成绩上不去可怎么办?这可是孩子人生的起点呀!不行不行,可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各种课后补习班成了减负背后的“标配”,谁家孩子不报上几个班都说不过去。

而光是补习班还不够,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提高班、特长班,可以说是全面发展、多点开花,毕竟大家都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宗旨。

爸妈当年的感叹,我记得十分清楚:以前5点放学,在晚饭7点前就能完成作业,自从报了各种提高班,现在4点放学,作业经常做到11点,还多花了不少钱......

少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在教育中更好地成长,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而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更是关系到教书育人的大事,也只有切实把中小学生的负担减下来,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的学习,健健康康的成长。

但实际上,随着一批批减负政策的出台,广大家长在拍手叫好的同时,转过身却悄悄给孩子“加餐加料”。

作为家长,我也不例外。毕竟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既然是竞争,总会有人领先、有人落后,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呢?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于是减负政策下的家长,显得更为焦虑了。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在贩卖焦虑的时代,许多家长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你是家长,当你听到孩子要减负,不补课、作业很少、在校时间减少,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会怎么做?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90%以上的家长不会真正地把减负当减负,更多的会想:趁大家都减负时,我的孩子一定要多学点东西,现在竞争如此激烈,千万不能落后呀!

说好的减负呢?国家要求减负,家长悄悄使劲,孩子反而更累。

之前看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开封有个5岁的小女孩,活泼开朗,当她父母送她去参加4个兴趣班后,性情大变,变得又烦躁又敏感,还不爱说话,行为和语言都充满攻击性。后经医生鉴定,小女孩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我们能说她的父母做错了吗?

当然不能,谁家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但如果教育是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某种特长而逼孩子去学什么东西,这从根本上就错了。

尽管国家出台减负政策,学校也在不断调整制度给学生减负,包括不布置作业、减少在校时间、小初不再笔试、增加文娱活动内容等,但广大家长丝毫不含糊,纷纷放大招:寻求更多补习班、提高班、兴趣班,甚至会抽时间亲自上阵,陪同学习......

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这种走偏的焦虑式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又能走多远?

想到这里,我不禁一阵胆颤:就算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会不会有一天倒在终点前?

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观念应该趋向理性,而不是任由焦虑去左右,从而进行填鸭式的盲目教育;而除了响应国家的减负政策、给孩子减负外,广大家长也需要减负——减少不必要的精神焦虑和负担,毕竟教育这件事,是需要广大家庭重视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急功近利,你觉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减负下的焦虑式教育:赢在起跑线,倒在终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