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四十一)伯夷列传

点击可看上一篇

唐尧在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夏禹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了他。这表示“天下”是极其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需要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的详细。我们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不愿接受,于是立即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成为国君。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大统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不久,都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在他乡!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能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奋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历史上数都数不过来。

伯夷、叔齐追求五帝时代的生活,向往贤君圣主的出现,向往四海升平的生活,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就像乌托邦一样,只不过是心中的愿望而已。面对现实他们选择了抗争,坚持原则永不放弃,直到他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所秉承的信念和理想。

他们本可以成为一国之君,本可以安享太平,本可以衣食无忧,本可以趋炎附势,可他们并没有那样做,他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从众不盲从。也许他们的物质清贫,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里,有两个人的名字被我记在了心里,他们叫伯夷、叔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四十一)伯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