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后,后悔过吗

“我们只要再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就要离开了。”

“我们好像也只在这儿过了一个夏天和一个冬天。”

朋友经常会微笑着纠正我的错误。比如我会说“这所学校……”,而不是“我们学校”。同一主语,不同定语,脱口而出的语言虽然没有语病,但却反映了我对这里其实没有太多的归属感。

该怎么形容我来到这里的感受呢?

我好像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

老实说,我经常把自己当作一个暂住者。只不过是阶段式地搬迁,暂时地需要住在这里一段时间,很快,真的很快我就不属于这个地方了。

于是带着旁观者审视的目光,将自己归于一个很幸运的人。很幸运能在这借住到一个不错的宿舍,不太用操心水电费;很幸运能随便进出这里的图书馆,只需刷刷卡便能免费借阅到很多喜欢的小说;很幸运还能以同学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担心讲台上的老师下一个点到的会是自己。

除此之外,我和大多数的他们一样,不想留下来,只想赶快“离开”。一旦读研后,便细数着何时毕业。

虽然每个人的理由不同,但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共同目标。

不止是意识到自己好像真的不能潜下心去做一个合格的学术者,在无法做的同时,还限制了自己去做很多其他事情的条件。于是,会对这样不学无术的自己开始感到失望。

我究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深入这种角色?

研一刚入学的时候,导师跟我说过一句话便是“要深入进自己的角色”。

他说,在某种环境下,我们自然比不过重点大学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资源、教学科研条件,宏观背景下也稍显逊色。但需要明白的是,自己身为谁,该做些什么,从而去匹配一个更好的条件。

我将他的话铭记于心,也时刻提醒当下的自己最需要完成的任务。可是越尝试投入,越发现自己的艰难程度。不是一篇文献难以看懂,不是一项数据难以查找,也不是一篇论文难以结稿,只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有关的学术研究提不起兴趣。

而这,简直太糟糕了!

但导师太好了,我极其不愿意辜负他的期待。在特定的场合认清自己的角色,在该认真探讨学术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我本以为这样的角色我会扮演得很好。

新生入学,总有学弟学妹会过来问,某某导师性格如何。激进派的直接表明自己的读研态度,希望能匹配一个合适的老师。

每个新生都是如此,有欲望,有热情,有想法。而我们就像是个接力棒,将这一棒交给下一个人。

本想着自己已算一个过来人的时候,惊觉我好像还什么都没做啊!

尽管有些紧张,对过去的一年有些失望。但其实不会疑惑将来该做什么,或者毕业后该进入什么样的行业。

这或许也是我慌张但不至于迷茫的理由。

来到这里后,我就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期。需要想清楚自己该达到的预期,为了这个预期该接触什么样的技能。而这些并不在课堂或导师的指导范围内。

除了课本上的学习,更多的是专业外领域的需求。这样一来,便觉得自己能空余出很多的时间,用来打发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看小说是,看电影是,写东西是,逛自己喜欢的商店也是……

突然想起一件很好玩的事儿。图书馆的七楼是小说类的文学区,而四楼是经管类的专业区。有一次我想找一本专业性书籍,便在四楼下了电梯。没想到在电梯外迎面走过来的一个女孩看到我后好心提醒说,“这是四楼!”

她大概是经常看到我去七楼,于是一脸“你下错楼层了”的表情。我噗呲笑了出来。

每个成年人在旁人眼里看起来都挺忙的,但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忙考各种证,甚至有同学可能觉得我有些闲适,于是建议我也考一个。

我想,纵使那些证书在我未来的简历上能给我的专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可我现在无论如何都说服不了自己得为这些努力。

于是,在我平时的生活里,没有考证,没有背书,没有导师连续不断的任务。我的每一步走起来都自由散漫。

好在现在的思维比三年前要得体通透些,尽管时有焦虑,但心态比那时轻松多了。哪怕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也相信自己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正因为期待许多的未知性,所以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和等待,至于结果如何,现在还未到总结的时候。

若你要问我,后悔把自己的三年交给这里吗?

我当然不后悔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后,后悔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