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批评,更允许不苟同——今日教研有感

下午,阿莲的公开课《竹节人》,语文科组开展了我认为是近年来思想碰撞最激烈的一次评课议课。

这节课她上得很大胆,也很开放,是一个很有思考和探讨价值的课例。

评课时,大家各抒己见,说了不少想法,提了许多建议,真是难得的“不客气”。当然,阿莲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从自己备课时的心路历程和教学理念出发,就不认同的地方响亮地“反驳”了我们。

我觉得这样的氛围实在难得。大家散时,我意犹未尽,又拖了阿莲聊了很久。

阿莲说:“不要拿大师的标准来要求我,压力太大了。”这让我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高标化。用贯了管理思维待人接物,就会让人不自觉地“打鸡血”或强迫别人树立遥远的愿景。

不过,即便她这么抗拒被高标化,她的行动其实早已出卖了她自己。

为了这节课,她先是充分研读了文本,在线观摩了两个课例,还咨询了备课组的建议,自己反复论证了这节课的设计。课前,又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而后,又找了视频、买了玩具。确确实实准备好“大干一场”或“突破自己”的。

她说:无论课上成什么样,拿出来议,都是会被批的。关键看自己的收获。

她又说:不过,我年纪比较大,如果听到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我是一定要反驳的。

我说:这就对了,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怎么可能形成碰撞呢。

她说:但是很多年轻老师,只会默默地听,然后回去自己消化。

这一个观点,又让我感到意外。

说实话,我自己上课是很喜欢被拿出来探讨的。我有个观点,好课都是磨出来的,批评和改进出来的。据我的经验,每磨一个课例,往往第一遍的设计都会有很大问题,呈现的效果也都会很不理想。无论好坏,我一般都希望听课老师能快准狠地帮我抓出问题,然后跟我一起思索怎么突破这些问题。当然,大家提出来的批评意见,我也会进行吸收或反驳。

过度自信或过于强势的人,总会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看待他人。

我想起了那天听连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当时我也有很多的想法,觉得不说不快。于是,课后特别叫她有空到我办公室找我,我要和她好好聊聊她的课。

其实,从连花的设计就可以看得出,她前期的准备工作做了不少。这节课的设计绝对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课堂上,她也很投入,很用情。

但确实,只要是课,拿出来议,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声音。

我单独给连花评课,她从始至终默默地听着我给她评课,姿态格外谦逊。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以我一贯的“不客气”,她回去后是否躲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

不过,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毫不客气”的。

孔夫子说“和而不同”。

研讨课例,我们要允许评价者有不同的看法,更要允许授课者对自我领地的捍卫,允许批判也允许不苟同,允许“泰然处之”也允许“舔舐伤口”,允许自我迷恋,也允许慢慢成长。


方楠2021年9月29日于育贤

你可能感兴趣的:(允许批评,更允许不苟同——今日教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