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育--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一)
百度空间的文章
空间
发展性教育
——理论与模式纲要
第一部分 新理论的提出
一、 人的发展
二、 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三、 教育走向
四、 发展性教育
第二部分 发展教育模式
一、 教育方针与目标
二、 教材使用
三、 教育模式
四、 前景展望
第一部分 新理论的提出
纵观世界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教育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进步。发展到了今天,教育的改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进入一个亟待完善的阶段。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我提出的这一理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是建立在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于近二十年的思索、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只不过是试图寻求一种遵从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与规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一、 人的发展
人出生后,如果他具备了一定的预示可能继续发展的先天物质基础,那么他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有一个心理年龄在总体发展中起中心调节作用的。
叙述中,多次用到“年龄”一词,在这里“年龄”指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的不断激发下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而达到一定的可表述的程度状态。
(一) 自然年龄: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达到的用“岁”来表述的一个度量数,在人的发展与衰变中有一定的极限,其终止受外部侵害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制约。
(二)生理年龄:随着自然年龄的发展,指人在先天物质遗传的基础上,逐渐具备了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一切外在表现。概而言之,人的各系统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身体素质如何等,它为人的心理年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人的智能、技能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它受心理年龄的影响与制约。
(三)心理年龄:一个人在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年龄的发展的按照其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而来的,但它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对人的影响是被动的,它受一个人心理年龄达到一定水平及其的感受和悟解能力的制约,从而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是否会达到下一个(高度)层次,而教育(家庭、社会、学校)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实施一系列的影响活动,使其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是积极主动的。它不仅能提高人对自然、社会的感受、悟解能力,更能使心理年龄在尽可能不发生回折和滞留的情况下向前发展,使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心理年龄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生理年龄的发展,它的良好发展可以使生理、自然年龄正常发展下去,从而提供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一个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的生理系统机能会加速发展与成熟,如一个人心理有了障碍,它可以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使人的心理得不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可能自杀,终止了自然、生理年龄的发展,从而也就使心理发展缺乏了载体)。同时,心理年龄的发展为智能年龄、技能年龄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充要保障。
(四)智能年龄:在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别是心理年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逐渐具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受个性倾向性影响,基于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个人兴趣与动机支配,个人理想和信念激发、受个人的世界观的制约而表现出来的思辨能力和选择能力。它是一个人是否能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的基础。
(五)技能年龄:是指一个具备了相应的生理年龄基础在自我智能年龄发展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中而表现出来的操作深度、广度与熟练水平。一个人的技能年龄的操作深度和广度受心理年龄和智能年龄制约,熟练水平受生理、心理、智能年龄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群,不仅是在熟练水平上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操作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更新的标准,所以必须首先发展人的心理、智能以及生理年龄,然后才能培养人的技能年龄。比如一个挡车工,它只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年龄和对机械操作的有限知识,就可以成为一个纺织状元,但他不具有良好的心理和智能年龄,在操作深度与广度的发展以及创造年龄的发展上可能性很小)。
(六)创造年龄: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年龄,在智能、技能年龄不断发展中,主动地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前提下对自然的改造。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年龄以及创造年龄能发展到何种水平,是由心理、智能、技能年龄的发展提供潜在因素。
在人发展中,心理年龄的发展是一个中心问题。
收藏于 2007-07-04
发展性教育--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二)
百度空间的文章
空间
一、 人发展、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一个高素质人群。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自然、生理年龄,而失去一个人应有的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他的心理年龄就无法发展,进而使用权人的智能、技能得不到发展。(狼孩的发现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生理年龄,同时在顺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上施以有效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年龄长足发展,进而使人的智能、技能得发展。
2、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走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育的改革要摈弃那些不适应的因素,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足够和可靠的人才资源。
目前,我国发展的主方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不难看出,其核心总是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符合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的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面临的任务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大家愈来愈集中一个焦点上,这就是人的素质问题。教育又如何来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教育应走向哪里?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科技越发达,人类积累的知识就越丰富,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加,对知识体系的分类也越精细。就目前来讲,新一代接受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和经验,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选择某一知识分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客观地讲,得延长教育周期。但这与社会发展需求大批高素质人才不相适应。主观上讲不能延长教育周期。也就是说不能推迟使人成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时间。这就要求教育要科学发展,在缩短教育周期上进行改革。但不是单纯地把入学年龄提前,或变九年义务教育为八年或七年。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随着自然生理年龄的发展,心理年龄在外部因素影响和自我感悟协调下发展智能、技能年龄而成为社会活动主体的过程中,心理年龄的发展是一个中心和关键,教育的改变应该是如何遵从和促进人的心理年龄的发展,从而使一个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学术研讨等可以说明,教育不应是片面地遵从人的自然年龄去进行,而是应围绕心理发展这一中心去开展)。
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来看。人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有了一定认识和适应之后,紧接着是一系列对社会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未知和不相适应,但人又无法逃避社会现实,解决这一矛盾应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只有积极地探求社会和积极地改造社会,才能在消灭不断出现的矛盾中使人和社会共同发展。教育在处理这一矛盾中应是能动的,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其积极乐观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剖析社会发展的优势前景和劣势的根源,使人在自身发展中正确对待与宿舍发展的矛盾,协调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自身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世界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如美国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继承杜威和皮亚杰的有关理论而进行的关于道德发展认知的(心理年龄发展的一部分)的研究。美国哈利斯20世纪30年代始于美国的开放性课堂,创建的弹性制模式,美国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由弗雷德·凯尔、谢尔曼等应用于教学的自动性教学等,都是含有顺从人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模式。
从我国建国四十年来的教材编写情况来看,教材最终是按适合并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而编写的,但实际的施教是单纯遵循自然年龄的。换句话说,教育并不完全是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而进行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原因实际很简单,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科体系,也就是说在应用教材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系列影响活动中,应遵从心理年龄的发展,我国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采用的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赫尔巴特、杜威建立的阶段性教学模式,机械地随着受教育者的自然、生理年龄的发展且大部分局限在40~45分钟内(绝大多数是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从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心理素质低下都可以说明其矛盾的尖锐性),由此可见,教育应从原有不适应心理年龄发展规律模式的桎锢中挣脱出来,真正走一条遵从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崭新的道路上来。
教育教学培养人的智能和技能年龄发展,必须明确地不断更新目标,我国古代的“授之以鱼”的思想,以及叶圣陶“教的目的是不用教”等教育思想以及日本授业论等教育思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力,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自觉地不断强化自身各方面修养从而成为社会活动主体。同时我们也在这方面探求过,但是有一点大家也许忽略了,就是受教育者接受的宏论指引下。受教育者在某一阶段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很模糊(比如一个初中学生入学时,这学期要学什么,只知道学科名称,初中阶段,每学期,每星期,每节课,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如果让我们做一件没有明确目的的事情,将是多么痛苦,更何况学生呢?他们在把教师教的学会,升高中、考大学的念头支配下进行被动的学习活动,这样很容易限制自身心理的良好发展,这也许就是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每况愈下的原因吧)。从美国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继承杜威·皮亚杰有关理论思想而进行的关于道德发展认知的研究表明,要不断提供比儿童现有水平高一层次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儿童感觉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完善,形成冲突,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他就会积极地探求和实践。所以说发展学生的智能技能,我们要明确地提出具体的目标,并在其达到此目标后更新下一个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智能、技能年龄明朗地、完善地达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教育的走向应是在社会发展的指引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一个遵从和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路子上来。
收藏于 2007-07-04
发展性教育--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三)
百度空间的文章
空间
四、发展教育
在一定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指导下,依据人的心理年龄的发展规律,突破依从自然年龄发展顺序的教育模式,对人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影响活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年龄完整和短期发展基础上,不断更新学习目标,使人的智能、技能年龄稳固快速发展,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造年龄发展的潜在因素。最后使每个人逐渐具有一定的意志力,并在良好的兴趣、理想、道德观、世界观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及应用操作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允许同岁不同步同体不均衡发展。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阶段和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团体对人才的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是明确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教育只有在明确具体的方针和目标的指导下,才能使其得以发展并服务于社会。
教育要遵从和促进人的心理年龄的发展。心理年龄的发展是一个规律的过程,超常和弱智(其原因可能性在于接受先天遗传或后天短期内由某种因素激发下产生的突变)只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理过程的形成,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倾向是有规律可循的,且是可塑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密切注意和遵从心理年龄的发展,在促使自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使智能、技能年龄得以发展。
要想达到遵从人的心理年龄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依从自然年龄的教育模式,实行完全开放教育教学。允许学生允许同岁不同步,同体不均衡发展,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水平,智、技能水平测评。不断更新目标,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长足全面发展。使每个人最终成为有良好的科学世界观和道德修养,可靠的智技能水准的社会活动主体。
发展教育分段:
1、前启蒙教育:完成口头语言交际,初步的一般操作能力、运动能力的培养,并使具有愉悦的心境。
2、启蒙教育:加强口头语言交际,培养单向书面语言(人—书)交际、准操作能力和乐观的人性。
3、义务教育:就九年义务教学规定内容,根据个体发展水平,灵活掌握周期,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其乐观、积极、坚毅的人性,良好的思辨选择能力。
4、成才教育:根据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各个体情况确定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快疾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第二部分发展教育模式
一、教育方针与目标
遵从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与目标。(目标中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世界观、坚毅宽厚的人格等)。
二、教材使用
前启蒙和启蒙教育应用自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和成才教育使用国家统编及自编教材。
三、教育模式
1、教育模式图
(一)区域图
(二)行动图
(三)、模式规范
1、启蒙教育区分设操作训练室、语言发展室、趣味智力游戏室。
2、义务教育区设语言学习室、数学学习室、社会科学习室等。
3、成才教育区设各学科学习室。
4、实行全开放目标学习方式。
5、学员自学与教学小队辅导相结合完成学业任务。
6、学员申请测试评估,中心提出规划方案。
(四)、行动方案
1、理论研究室规划教材使用和学习资料编写,提供于操作规划室和资料统计室,并接受其反馈信息。
2、操作规划室确立学习目标,操作训练程序,提供于资料统计完成具体内容编排,再交给辅导检测室,由各学习小队完成任务,并将各实施结果反馈。
3、资料统计完成各资料的汇编,目标评估、统计,反馈操作规化和理论研究室。
4、辅导检测室各教学小队完成各学区的目标内容辅导、学习辅导、目标测试等。
5、综合实验室设有各学科实验室,专才训练室。
6、教学区分启蒙区、九年义务教育区、成才教育区和综合实验区。
7、财务人事室负责全中心的财务人事事务。
四、前景展望
如果能有更多对此发展教育感兴趣的专家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人员参与理论与模式(特别是模式)的完善,如能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合人与社会发展的教育的路子,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是一个重大贡献。
收藏于 200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