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四卷《禅宗兴起》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拜占庭 第一篇:摇晃的帝国
本篇内容提要:公元610年,隋唐帝国、拜占庭和阿拉伯三大世界性帝国同时开启了新历史,这一篇说的是拜占庭。拜占庭又称东罗马帝国,它于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开创,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公元610年,希拉克略接手时,东罗马已成为一个烂摊子,公元620年,波斯军队兵临城下,拜占庭岌岌可危,希拉克略能否承担民众的厚望将摇晃的帝国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呢?
第一章:拜占庭 第二篇:基督让人为难
本篇内容提要:信仰是无法思考的,信仰的本身就是荒谬,不然还要信仰做什么呢?可惜能达到这样境界的只有德尔图良这样高明的哲学家,对于普通信众,没有哲学的理解力,又偏偏想把哲学的问题搞得一清二楚,于是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基督各自表述”的现象,不同的派别争得不可开交。对此,君士坦丁以强权对待不同观念的人,比较粗鲁和野蛮,那么,希拉克略会怎么做呢?
第一章:拜占庭 第三篇:流放教皇
本篇内容提要:基督教各教派的争论让拜占庭的皇帝君士坦斯忍无可忍,而皇帝将教俗两界权力集于一身也让教会非常不满,所以,当君士坦斯粗暴下令禁止讨论基督的本性和意志问题时,罗马主教罔顾皇帝权威召开主教会议谴责一性派和一志论,这样的挑衅让年轻的皇帝怒不可遏,罗马主教马丁受尽折磨后被流放,两年后死在流放地。
第一章:拜占庭 第四篇:上帝的愤怒
本篇内容提要:公元726年,一座火山在爱琴海底爆发,拜占庭人将之看作上帝的愤怒。上帝为什么愤怒,却各有各的看法。皇帝利奥三世认为对众多的圣像行礼是多神教的做法,属于上帝禁止的偶像崇拜,只有禁止了才能平息上帝的愤怒。教皇却认为让已故圣徒代自己祷告是拜占庭人的传统做法,向圣像行礼是致敬不是崇拜。于是,皇帝发起圣像破坏运动,教皇则宣布皇帝是异端,以谁的看法为准呢?这就要看谁的权力更大,谁的支持者更多了。为了谋求更多人的支持,教皇不惜把皇冠戴到了蛮族头上。
第一章:拜占庭 第五篇:给野蛮人加冕
本篇内容提要:和中华一样,罗马也不承认蛮族属于自己的文明圈,但蛮族又走马灯似地崛起并强大到让正统的中华和罗马不得不同意他们的融入,只是,和中国的君权天授不同,罗马帝国的君权是教皇代上帝授予,教皇和皇帝又一直在争权,当教皇落了下风时,只好求助于蛮族,蛮族想得到承认,也乐意帮助教皇。于是,作为蛮族的法兰克人堂而皇之地成了罗马的皇帝,罗马帝国也变成了两个。
第二章:阿拉伯 第一篇:半岛
本篇内容提要:希贾兹是连接欧亚两洲的商道,阿拉伯半岛是商道的重要路段,习惯于长途迁徙的阿拉伯人于是华丽地从游牧民族转身成为商贸民族,伊斯兰文明的种子也正是通过商道传播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开始孕育,由此诞生出来的是区别于农耕文明和海洋工商文明的第三种文明---游牧商贸文明。
第二章:阿拉伯 第二篇:先知
本篇内容提要:穆罕默德是遗腹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的家庭,很幼小的时候又失去了母亲,只好跟着着伯父经商。聪明、俊美、勤勉、诚恳的他在25岁时娶了40岁的古来氏贵族遗孀,从贫困和琐事中摆脱出来后开始思考麦加和古来氏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说在40岁那年得到天启成为先知并创立了伊斯兰教。
第二章:阿拉伯 第三篇:伊斯兰
本篇内容提要:读完这篇,我们会对伊斯兰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其实是同一个神,只是穆罕默德认为以前的教义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他要拨乱反正。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他没有派遣儿子来拯救世界,耶稣和穆罕默德一样是先知和使者但没有穆罕默德伟大,伊斯兰教的教徒称穆斯林,他们有六大信仰和五项功课,具体内容请听本篇正文:
第二章:阿拉伯 第四篇:帝国
本篇内容提要:穆斯林国家的首领叫哈里发,意思是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和代理人。哈里发是穆罕默德死后的拼盘人,开始的四任是通过选举产生的,第五任哈里发穆阿维叶通过挑战第四任哈里发上位后建立了世袭制,穆斯林政权正式走向了王朝时代,称为伍麦叶王朝。伍麦叶王朝继续着哈里发国家的扩张事业,阿拉伯军团的刀锋所向披靡,至公元732年,与拜占庭、大唐形成鼎足之势。伍麦叶王朝后来被阿巴斯人推翻,阿拉伯帝国由此盛极而衰,但伊斯兰教却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播。
第二章:阿拉伯 第五篇:告别巴格达
本篇内容提要:和中华有过开放的大唐一样,阿拉伯人的阿巴斯王朝开始时也很开放,对基督徒和犹太人也能委以重任,宽容的政策不但使自己变得雅致,也催生了文明之花,阿巴斯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都一片欣欣向荣。但是,长时间的和平繁荣使统治者日趋骄奢淫逸,慢慢地成了波斯和突厥人的傀儡,至公元1258年被成吉思汗的孙子率领的蒙古军团正式灭亡。而伊斯兰教的传播,正是靠了波斯、突厥和蒙古人。
第三章:禅 第一篇:真经与净土
本篇内容提要: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了高深的唯识论,可是重实用的中国人根本不感兴趣,替代真经的是实用的净土宗和禅。知识界对禅情有独钟,净土宗则受一般民众欢迎。净土宗认为人生就是苦的,要想得极乐,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就能去西方净土,至于今生的苦难,只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能得到帮助。这样简单的方式,愚夫愚妇也能学得会,看上去也是与世无争,但求心理安慰而已,可实际上不但得罪了皇权,还得罪了儒家。因为净土宗的极乐世界是人人平等的,对“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观念是一种挑衅,而佛家子弟不结婚不生育后代,和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冲突。
第三章:禅 第二篇:禅宗故事
本篇内容提要:无论是耶稣还是穆罕默德,从来就是靠言说传教,禅宗却不立文字,只靠心心相印。可是历代掌门交班,口说尚且无凭,心心相印怎能服众?所以主张“心传”的禅宗更需要物证,他们的物证是衣钵。据说禅宗的初祖是菩提达摩,他的衣钵是从释迦牟尼而来,他往后传了五代,到第五代弘忍法师时,禅宗的江湖地位今非昔比,衣钵也成了暗中争夺的对象。弘忍有个弟子叫神秀,从小饱读诗书,九十多岁时还被武则天请到了洛阳,可是弘忍却没有将衣钵传给他,而是看中了在厨房打杂的惠能。
第三章:禅 第三篇:六祖惠能
本篇内容提要:弘忍悄悄考察惠能,发现他确实比神秀更有悟性,但是论资排辈,神秀更能服众,为了不起争端,弘忍将衣钵偷偷传给惠能后让他隐姓埋名伺机出山。十多年后,惠能现身广州法性寺,语出惊人,令方丈和众僧折服,从此在岭南升坛、收徒,创立了禅宗的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则称为北宗。在开始的时候,南宗与北宗并存,不过,最终风行于中华大地的,还是南宗。
第三章:禅 第四篇:立地成佛
本篇内容提要:中国虽然没有自创的宗教,但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却创立了几个不同的宗派。这一篇讲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还讨论了立地成佛的含义。佛教并非心灵鸡汤,不是教人先纸醉金迷享受放任完了再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因为佛教不解决现实问题,它的讨论都是在宗教的范围内。
第三章:禅 第五篇:否定之否定
本篇内容提要:什么是否定之否定?本篇举的几个例子,依我看倒像是耍无赖。比如问狗有佛性吗?答有。那和尚你有佛性吗?答无。问为什么众生皆有佛性你却没有?答:我不是众生。问:那你是佛吗?答我不是佛?问:不是佛又不是众生那你是什么东西?答:我不是东西。请问这是诡辩还是脑筋急转弯?可中国的佛教正是经过这样的改革之后才被皇权政治和儒家伦理所接受。
第四章:佛教中国化 第一篇:法难与自救
本篇内容提要:中国的历史上,佛道两教此消彼长,这是因为一直有强权在操纵。为了笼络人心,稳固政权,前朝灭佛,后面的皇帝就要兴佛,前朝兴佛,后来者就要灭佛,总之得和前面的统治者反着来,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正确。中国的皇帝,没有哪个真有信仰,无论哪个宗教,只要挑战了他们的权威,影响了他们的统治,就要受到迫害。为了生存,佛教在中国便必须进行自我革命与自我拯救。拯救的方式是将佛教儒学化,儒学化的佛教就是禅宗。
第四章:佛教中国化 第二篇:人间佛法
本篇内容提要:宗教本是解决灵魂归宿问题的,可是佛法到了中国,却成了过好自己生活的一种修行,这可真是人间佛法了。改革后的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其实已经离得十万八千里,与儒学倒是越靠越拢。成佛与成圣,修行与修身,慈悲与仁爱,几乎可以置换,而这种变革只有禅宗才能实现,是因为六祖惠能不仅主张人间佛法,还坚持众生皆有佛性,这就和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完全一致了。
第四章:佛教中国化 第三篇:时代精神
本篇内容提要:中华的统治阶级从贵族领主到士族地主再到庶族地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门阀制度走向穷途末路后,科举制度便被发明出来,从此贫寒之士不用考虑门第,只凭自身努力也可一步登天,这和禅宗讲的立地成佛和普度众生何其相似!何况儒学化的禅宗和追求仕途毫不矛盾,反倒在官场失意之时,可以参禅保持心态平衡。因此,科举和禅宗,是历史进入大唐以后理所当然的产物,也成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第四章:佛教中国化 第四篇:通往自由之路
这篇的内容提要不好总结,我没有研究过佛学和禅宗,但还是想说说对这篇内容的粗浅理解,如果说得不对,希望听众朋友能够谅解。我想,参禅,是为了寻求心灵的解脱,也就是追求心的自由。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那是说心要顺应本能的感受,但慧海禅师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又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想,吃仅为解饿,睡仅为解困的话和动物有何区别?人类的吃和睡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来增加享受的内容?而且,对于这点的理解不必人人相同,因为心是不是自由,只有,也只需自己的心知道。这一篇的内容有点费脑,我尽量读慢一点。
第四章:佛教中国化 第五篇:改变中国
本篇内容提要:禅宗的中国化相当成功,越到后来,禅宗就越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是唐诗、宋词、元曲、山水画、明清小说处处可见禅宗的影子,就是现代人,说话若是高深莫测,便显得很有智慧,也备受仰视。话里带着禅机,让人有所顿悟,又莫衷一是,甚至还可以细细玩味,越想越有趣,越想越有深意,那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趣味。可是,禅宗创造的任何外来事物必须以我为主地进行中国化的思维模式,却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巨额亏欠,这需要用全球视野来进行讨论。
第五章:大洗牌 第一篇:搅局
本篇内容提要:因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会相互学习,使各自的文化相互融合,阿拉伯人、日尔曼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便成了一种搅局,打乱了基督教原本以地中海为中心向欧亚非三大洲扩散的进程,把地中海文明圈进行了重新洗牌,这种洗牌诞生了一种新的格局,并一直影响到当今世界。
第五章:大洗牌 第二篇:地中海
本篇内容提要:洗牌的结果使地中海成了中国的南北朝,基督教和伊斯兰划海而治,只不过他们没有隋唐。两大宗教不可能统一起来,反而让地中海文明圈变得更加包容,而且这种海洋文明特有的包容与同样包容的中华文明不尽相同,罗马帝国不但文化多元,还实行双语制,这是我们民族所不具备的土壤。
第五章:大洗牌 第三篇:走向世界
本篇内容提要:简单就是真理,简单最容易实行。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宗同源,但犹太教死抱传统不肯改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把皈依门槛越降越低,各种仪轨越删越简单,这就使伊斯兰教更容易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第五章:大洗牌 第四篇:王权与教权
本篇内容提要:基督教是罗马人创立的,罗马先有国后有教,宗教还打破了民族界限,有了自己的组织和不亚于政府的号召力,所以王权和教权一直在斗争,这倒使王室与教廷之外的势力钻了空子,因此,德意志能够进行宗教改革,意大利能够实现文艺复兴,法兰西完成了启蒙运动,这才有了今天的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是先有教后有国,而且是政教合一,所以没有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华文明没有宗教,王权从来就是说一不二,外来宗教只能依附王权才能苟且偷生,当然也没有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可是,没有斗争就没有竞争,也没有权力疏忽之下的意外发生,新生事物很难抬头,更难立足,容易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第五章:大洗牌 第五篇:错失良机
本篇内容提要:印度因为面积过于广袤,人口过于密集,文化过于多元,力量过于分散,只有等级森严的多神崇拜才符合它的国情,佛教便只好远行到异国他乡寻找出路。机缘巧合,它来到了中国,来得还正是时候,无论天时天利人和都占尽了天机,中国人如饥似渴地接受了它,虽然无可奈何地改变了它,可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经由中华再向外的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不过,主张顿悟的禅宗拒绝逻辑推理,因此把需要逻辑推理的科学也一并拒之门外,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