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苔藓还是芦苇?

没有哪种热情,没有哪种英雄主义,没有哪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能超越坟墓而维持一个个体生命。古往今来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奉献,所有的灵感,所有如日中天的人类天才,都注定要在太阳系的无涯死亡中灭绝。而整个人类成就的殿堂,必然无可避免的被埋葬在毁灭中的宇宙碎尘。

——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 

在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以希望与坚韧为主题的故事之前,原著《流浪地球》也曾讲述过一个关于绝望与脆弱的故事。

绝望而脆弱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不仅是因为迎合了悲剧的内核,更在于它如此精确地指出了你我所处的境地:在具备了高度技术、拥有无限未来的人类身上,却保有着与二十五万年前的祖先类似的心智。

随着经验与知识的无限延伸,人类逐渐具备了古老故事中神明般伟力的同时,我们的心灵——这套沿用了上万年的生物机制却脆弱不堪,以至于作为家园载体的自然界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动,都足以毁灭现有的文明。

智识与精神分裂出的间隙,将人类的未来置身于无光的深渊之中。但也只有置身于幽暗的地底,才能超越以勇气为名的愚昧和以希望为名的狂热,发觉到真正的勇气与希望在这无光的深渊中,是“黄金和宝石般珍贵的东西”。

在借用了《全频段阻塞干扰》的高潮后,电影中的人类完全走上了原著中人类的反面。一反脆弱、多疑以及病态的狂热,在绝望中以自身的意志挣扎至最后一刻。甚至事先将领航空间站的AI命名为MOSS(苔藓),用这种在阳光照射不到之处生长的植物来暗喻着人类自身的处境,寄希望于失去太阳后,地球人类仍然能够顽强地活下去。

考虑到科幻小说界和科幻电影界的鸿沟,原著和电影的优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

《流浪地球》的电影与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危机大多是外生性的,而后者中的转折大多数产生于人类内部。

在电影中,发动机的停转和未预测到的木星引力波动是技术不足状况下的意外。面对这种来源于自然界的不确定性,人类有了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理由。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都有了表演的舞台。

而小说中,人类的技术完全可以精确地完成离开太阳系的计划,因此大多数转折并不主要来自宇宙本身,而是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变迁与冲突:在宏观计划上地球派与飞船派的对立、借引力弹弓加速期间地球环境剧变对人类的打击、人类生活因地球停转与离开太阳而产生的永久性影响……这一切最终汇聚成了全球范围内对太阳即将氦闪的否认,进而演变为更剧烈的内部分裂,直至夺取发动机控制权、回到即将爆发的太阳身边的狂热。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苔藓还是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