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写在前面。
本文受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简·尼尔森博士《正面管教》启发,除引用部分,皆为原创。
《非暴力沟通》精华如下: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爱的语言”。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达成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感受:清晰的表达感受,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感受的来源;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正面管教》精华如下:
孩子四种错误目的的行为: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心灵纽带)
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先讲个小故事。
前几天带达达出游,进入高铁站的时候离检票还有20分钟。这么点时间干什么好呢?
“达达,咱们来聊天吧!你有没有问题要问妈妈?”
“有啊,有啊,我有好多的问题。”达达眨眨眼,“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里的洗手间分男女,有的地方又不分呢?”
这个奇葩的问题成功的引起了我和对面长椅上一名单身男士的注意,我感觉他的眼角余光正向我们飘来。
“这个问题……你想想我们家里的洗手间,有没有分男女呢?没有,因为同时没有那么多男生和女生需要去洗手间。可是商场和火车站,人流量多大啊,乌泱乌泱这么多的人,所以同时会有很多男生和女生需要去洗手间。但是彼此能不能看见呢?不能,所以要分开啦!”
“哦,是这样。”达达点点头。对面的男子也点点头。
“第二个问题,狮子王里的辛巴和刀疤为什么要展开殊死的搏斗呢,我也想要展开殊死的搏斗。”
“达达你可以和爸爸打架玩,但不能殊死的搏斗。因为殊死的搏斗是你死我活的搏斗,目的是其中一个人要死去,只能留下一个人。为什么?比如辛巴和刀疤,他们要争夺的是最高的权力,王位。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如果同时有两个国王,大家不知道听谁的好,那么国家一定会分裂。还有舒克、贝塔和海盗,很好的好人与很坏的坏人之间也可能展开殊死的搏斗,因为善要战胜恶,它们是不能共存的。你现在只需要锻炼身体,不需要这些。”
“哦,是这样。”达达点点头。对面的男子也点点头。
“第三个问题,辛巴和刀疤搏斗的时候,为什么别的狮子也在打架呢?”
“因为辛巴和刀疤都是集体的首领,他们不是代表自己在打架,而是代表这个集体在争夺权力。所以他们的同伴、手下一定要帮助他们,这不仅仅是一次殊死的搏斗,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哦,我懂了。”达达点点头。对面的男子也深深地点了点头。
一段小插曲。
很喜欢达达提问题,虽然有的时候我也回答得不好,甚而根本答不上来。
但我还是鼓励她多思考,多沟通。
也不断提醒自己多倾听,少评判。
沟通为什么重要?
孩子对于这个新世界天然存在着很多疑惑,好像火星人降落地球,许多我们自己想当然的问题,厕所分不分男女?两个人为什么打架?她都是第一次遇见,许多我们挂在嘴边的评判“懒、笨、无理取闹、懂得享受……”她也是第一次听说。
通过沟通,我们输出关于这个新世界的知识、观点、价值。以帮助孩子构建在新世界独立生活的规则并习得适应能力。
我们输出的内容应该是稳定而自洽的,而不是双重标准,或者朝令夕改。
这要求我们的内心也应该是稳定而自洽的,而不是矛盾,虚伪,冲突的。
这并不容易。
什么是暴力沟通?
药庆卫的输出,二十一年来一直稳定而自洽:用打击来刺激孩子成长。
柴静的《看见》一书中,曾经讲过药家鑫的故事。
当药家鑫提出要捐献眼角膜的时候,他父亲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药家鑫没有辩解,只说:“好,我听你的。”
这段话中,没有呈现情绪、感受和需要,只呈现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中一直被语言控制、否定的孩子,和一位站在权力巅峰的父亲。
二十一年的教育历程,却不再有成长,以死刑告终。
这就是语言暴力。
尤其当我们已经演变到:
“用消极负面的语言,如贬低、威胁、诅咒、指责、谩骂一个人或一个人的行为,带有强烈的敌意,不允许对方回应,且施虐者没有立即道歉或收回所说的话。”
便已经演变为语言虐待了。
这样的虐待不仅使孩子的大脑中枢受损:“海马区体积平均减少6%。”
也会产生肉体上的疼痛:“对于大脑而言,破碎的心情与破碎的骨头一样,都会让它感觉到痛。”
如何非暴力沟通?
如果我们作为成年人,生活不那么辛苦,欲望不那么多,浮躁和焦虑能少一点,内心的狂澜可以稍许平静。
以下,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1、亲自养育——基本前提
2、认真观察——观察客观的证据:
我注意到,部分妈妈(当然我自己也经常如此),很多老人,极擅长于评判。
“这孩子长的有点丑!”“那孩子像是有多动症吧?”
“达达,你干嘛不自己穿鞋,真的太懒了。”
“达达,你刚刚答应妈妈的,又说话不算数了。”
我们习惯把推测、预测、片面、主观的东西强加于人,以彰显我们对现实的控制力。
我们更习惯通过评价去控制孩子(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当然尤其是负面),以彰显我们对孩子的权力。中国家长受到的内外约束相对较少,无论现代法律还是传统道德层面,儒家向来讲究的严父孝子,容易造成这样的“权力型人格”。
如果去掉评价会怎么样呢?不妨试试。“达达,你刚刚答应妈妈的,现在准备好履行承诺了吗?”
3、表达感受——对情绪的尊重:
在一次萨提亚家庭治疗课程中,我被请上台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从容地说:“我觉得这次课教给我们……”
“不,这不是你的感受。”老师打断说。
“我想我很需要这次课……”
“不,这不是你的感受。”老师再次打断。
我站在台上,脸红手抖,不知所措。“我有点紧张,还有点怀疑。”过了艰难的两分钟后,我终于说。
很多人很难看到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于忽略它,这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判断:
感受是不重要的,但如果它不重要,甚至都无法被我们自己看见,又如何被我们所在意的人所看见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悖论。
因此,关注感受,这将让你看到自己的重要性,更让你清楚地透过感受看到背后的需求。
对于孩子,这逻辑同样存在。
4、体会需要——对自我的尊重:
一切的感受背后都是需要,那里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呢?
首先,请把自己想象成桌子腿那样的高度,视线所及都是与自己身高不匹配的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
常感觉到体力、智能与成年人的巨大差距,自己无法独立求生;
内心有许多留白,期待变化,又厌恶变化;
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安全感和求知的需要,也就是生存的需要。
在婴幼儿时期体现为:拥有一个值得完全信任的养育者。
爱,我们从不缺乏,但信任,我们真的提供了吗?
孩子真的可以对你表达出,她真实的需要吗?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陲美”,温柔其实更有力量。
我们的亲子关系为什么不可以是互相尊重、彼此商量的平行关系呢?
我们是否如同菟丝子,习惯于依附于别人(父母、子女)而存在?
我们是否觉得,如果失去这种控制与依附,我们将老无所依,归无所归?
除了借由孩子,我们是否没有别的途径去体现我们的价值、展示我们的力量?
我们是否以为:我无法独自面对真实的自己?
那可能是一片空虚。
先,建立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后,才能建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才能做到:
1、尊重对方的情绪、需求。
还有一次,达达忽然发脾气,大喊大叫的,我很生气。
我说:“达达,你刚刚没有说清你喊叫的原因(观察),你生气了(你的情绪),我现在也很不开心(我的情绪),我想我们分开冷静一下,等你可以说原因了,你再来找我,好吗?(处理办法)”
“不要!不要!”
“那你现在需要什么?会觉得好一些?(询问需要)”
“妈妈,我想要你抱我。”
我抱着她,她立刻平静下来了。
作为父母,我们既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是被踩在脚底的奴隶。
2、选择权和家庭会议
不是统治者,所以我们要分享权力。
今天早上,达达和爸爸想要出门,我问:“达达,你想要去哪里?滑冰还是乐8小镇?”
“我想要去滑冰!”
“恩,滑冰也很好,但你可以和爸爸商量一下吗?因为你们俩一起出门,要尊重对方的需要。”
“达达,滑冰可能会有点冷,不如我们去乐8小镇好吗?”爸爸说。
“好啊!没问题!我们去乐8小镇!”达达很开心。
这其实就是一个迷你家庭会议。
我们家有家庭会议的传统,虽然达达太小还不能参与重要事情的讨论,但她也逐渐理解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关于生活习惯、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来讨论。
要成为一个好的合作者,必须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学会谈判与妥协。
3、避免过度关注
不是奴隶,所以我们更要尊重自己。
在教育上,她爸爸只批评我一点:你对达达太温柔了,所以她离了你就难受。
我觉得这么表述更准确:温柔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够坚定。
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达达两岁多的时候,每次吃完饭以后她就跑到游戏区大喊:“妈妈快来陪我玩!”
于是我就颠颠的去了,其实自己饭都没吃完。
她爸爸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先吃完饭呢?
我觉得自己好冤枉,不是达达非要我陪吗?
但是,真的非要吗?我把症结都推给了达达,这是真实的吗?
于是,我尝试着跟她沟通,“达达,你看我还没吃完饭,你等大概10分钟,我就可以吃完了,你能等我吗?现在你可以去玩一下积木或者看一会儿书。”
事实证明,达达是可以等待的。
而我,正在过度满足她的需求。这是对自己的需求主动忽略、不够尊重而导致的。
过度满足对方的内在,是自己的低自尊。
自尊,才能自主,从而才能自律,这一点必须从自己做起。
4、避免过多的奖励和惩罚。
过多的奖励和惩罚都是控制,都是权力的滥用。
以前我只知道过多的惩罚是不对的,尽量避免体罚和语言暴力。
但我很喜欢用奖励来刺激她。“达达,好好吃饭,待会才能吃零食哦!(奖励)不吃完,待会就什么都不能吃了。(惩罚)”
这么说确实很有效,但我觉得她对于吃饭本身的兴趣正在被消磨,吃饭变成了枯燥的任务本身。
如同《正面管教》中所说:“惩罚和奖励是学校和家庭惯用的方法,奖励和惩罚固然能够短期见效,但如同抗生素一样,滥用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安全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而非奖励。
鼓励是激发其内在对于事情本身的驱动力,更关注努力的过程。
“达达,你吃了很多青菜,我相信正在你胃里工作的小人应该很开心,而且今天你也会有黄金便便了!”
5、事先约定
晚上睡觉前,是创造安全感的重要程序化阶段。
尤其暑假期间,每日安排诸多变化。 一旦与预期不符,达达会特别失望,“为啥今天不能看动画片?你昨天又没说?”
所以,我会提前一天把安排先告诉达达,包括去哪里,见到什么人,需要做什么事情。
“达达,明天上午8点50我们要先上绘画课,再上舞蹈课,你会看到吕老师、李老师和你的好朋友扬扬,所以今晚我们要挑选好衣服,明天早晨起来也不能看英文动画片,你可以做到吗?”
上幼儿园,我们也会提前约定今天是由谁去接她。如果约定好了,即使有朋友临时邀约,我也只能婉拒了。
建立信任,是聚沙成塔的过程。但推倒,只需要几次失信,几次羞辱,几次威胁就可以了。
不论非暴力沟通,还是正面管教。
内核都是人本主义,看到人的创造性力量。
见其术,更需见其道。
才能真正理解:“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