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回忆

孩童时代,常常盼着过节,临近了就天天翻着墙上的日历本,盼着日子早点到来。每个节大人们都忙前忙后也顾不上管束我们,丰富的民俗文化又给小孩子带来诸多乐趣。

正月里营老爷,营妈祖,凌晨老爷庙妈祖庙就灯火通明,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准备着接下来的活动,清晨五六点队伍开拔,挑旗的少女,画着脸谱的英歌后生,提着灯笼的小女孩,扮演太子的小男孩,抬着老爷,妈祖的后生,队伍里的西洋乐队和乡办的传统乐队敲锣大鼓,弹琴吹号,所到之处,村民夹道燃炮相迎。

清明节上山扫墓,大人们在祭祀的间歇,男人们交流着营生的事情,妇人谈论的话题更多的是生活的琐事以及自己的孩子,要是谁家有个大菇凉大后生在场的,准会先被夸几句,然后就开始打趣有没有找对象,常常惹得正值花季的少女面口羞赧。小孩子们则是一心想着等下就可以吃到心爱的“鸟饼”(形状像鸟儿一样的粿饼)。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你的同学,然后新奇地发现原来两家的祖先的墓地离得怎么近,这种偶遇可比在学校遇到开心有趣多了。

端午节“吃壮”,寓意吃得身体健壮,这里的“壮”指的是栀粿,用线将一大块凉糕用线“锯”成一片片蘸着红糖吃,卷成一口送进嘴里,清甜可口夹杂着淡淡的回甘,又可以起到降火的功效。孩子们常常以锯得薄厚合适,均匀完整为荣。

七夕节拜床头婆,希望床头婆保佑夫妻感情和睦,家里小孩平安顺遂。用一个大竹盘摆上供品,点上油灯,在供拜结束后轻轻地放下床帐,让床头婆好好休息。把两个番石榴花形状的粿用一根红线系起来挂在脖子上耍起来一蹦一蹦的,约着巷子里其他几个好朋友一起甩起来,别提多欢脱。

中元节也称鬼节,在潮汕人的心中中元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和清明节,“恤孤”是中元节的主题,人们奉祀普渡死前没有家人的孤魂。一潮汕人不只是祭祀缅怀自己的先祖,同时也同情奉祀死后无人祭祀的先辈,“普善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提早搭好孤棚用于“祭孤”“施孤”,孤棚的一侧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扎彩,人们给先人们准备了各种生活用品,用火烧了,这样他们在阴间就什么都有了。同时孤棚还会搭一个台子,用于祭拜以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中秋节拜“月娘”,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门口、阳台或是天台上摆上一张四方桌,桌上摆满了各种“塔”(各种喜欢的零食、茶叶等都可以砌成塔用来拜月娘)、水果、芋头、烛台等,家长们也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课本,铅笔等文具也摆上期待着月娘可以指导自己孩子的学业。点上香烛,摁开香烛上的播放键,一曲熟悉安和的中秋专属bgm开始播放,拜月亮,喝功夫,赏月好不惬意!

在古代人们对进神庙、佛寺、道观等抱有极其世俗、随意和实用的态度,把它们跟日常生活结合得十分自然,蕴生了很多民俗文化。人民透过这些专严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感情,美好愿望,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份寄托。

你可能感兴趣的:(潮汕民俗文化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