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恶?

有两个版本的三字经,他们的开头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个是人之初,性本恶,咋看起来截然相反,但他们其实所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这叫问孟子与荀子了。

孟子与荀子是礼乐大家,孟子说,人他一出生就是具备善的,并不具备恶,恶都是后天养成的。而荀子却说人一出生就是恶的,并不具备善的,这听写倒是令人费解,于是我们来看看荀子写的一篇文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这篇文章用总分总的形式诉说,说的是,人他本身一出生就是恶的,那些善良的人都是后天养成的,第二段数说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人一出生就喜爱有价值的东西,依顺这种人性的话就会产生纠纷,而易产生纠纷,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战争,所以战争是贪婪的产物,而他们出现了贪婪,谦虚也就没了,人一出生就会因为贪婪而产生爱恨情仇,而爱恨情仇则会衍生曾恶与贪婪,依顺这种人性,而在利益的趋势下,则会产生杀戮,而其他的正面的人格就消失了,人一生下来就会有眼睛和耳朵还有声音与美色的贪婪,顺应这种贪婪礼乐崩坏了,混乱和无序产生了,社会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如果归顺人的本性,就一定会产生混乱无序,而那样人就肯定会灭亡,而这是礼乐与社会的存在的意义,就出现了,然后人们才会从利益出发,遵守礼法,然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类的本性是恶,而善良就是人为的,这就是荀子的性恶。它采用了总结,诉说,分列证明,最后再来一个总。

荀子跟孟子的思想大同相近,孟子是发掘心中的善,荀子是去除心中的恶,都是以教育的方式来解决的,使人走向善恶,如果把荀子跟孟子分类的话,荀子就是法家,孟子就是儒家,荀子虽然很实用,但是不受欢迎,而孟子虽然受欢迎,但是效果要差了一筹。

其实我认为,人之初,这时候人是由善与恶混合的共同体,有善和恶混合而组成的人,而施之教,则是把人引向两个不同的极端,以善教之人会走向善,与恶教之人你会走向恶,所以荀子与孟子都立志于将教育走向善,而礼乐就是这向善的一种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初,性本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