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图片发自App

傲骨,其实就是有骨气,骨气啊是我们人格的硬度。

傲骨包含骨气和傲气。人有了骨气,就有了一种气势,腐蚀近不了身、诱惑入不了心。压制或者去掉傲气,那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美好和精彩!

中国古代就涌现了很多很多有志气却没傲气的人和事。

战国时代的亚圣孟子对君子气节就有了定义,被后世奉为经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历经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是照着做人,生怕偏离。

大文豪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是那时县令的俸禄只能够买五斗米。有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明白的交代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这区区的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而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此之骨气,真是给后人立了好榜样。

志士不受嗟来之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我们都知道“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话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盗泉”,口渴难耐,但因为这口泉水的名字叫“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老夫子 孔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坚持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为就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让世人都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战国时,齐国出现了严重的大饥荒。有个富人叫黔敖,是个大善人,在路边准备好饭食,让过往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慢慢的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看起来饥饿难耐的人,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震惊之余的黔敖,意识到自己 说错话了,感觉不应该这样说话,赶紧追上前去道歉,但那个饥民无论他怎么劝说,就是不吃终究没有吃一口的那个人最后饿死了……这就是“志士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

古人早就教育人们,不管什时候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坚守操节。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其情真的是可嘉。现在竟然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是笨蛋,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那饿死是活该。我有碰到这样的人,这完全是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你看说这话的人,哪里有一点点的傲骨,但凡有点志气就不会这样说!

宋理宗宝佑时进士,文天祥,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在家乡召集义军,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文天祥在被害前留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的有骨气!真可以彪炳千秋,永照后世!

大画家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既有傲气之人,常常表现得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傲慢是他的表情,轻视是他的做派。傲气的人缺少修养和教养,常常会孤芳自赏,不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现实生活中也不是人人都有骨气的。有的人面对权势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阿谀逢迎、低三下四,更甚至奴颜婢膝,像藤蔓一样,依附高枝而向上攀爬,挺不起自己的身躯;有的人面对名利无所不用其极,花言巧语、坑蒙拐骗、明争暗斗,甚至放弃做人的尊严、做事的底线……

世间百态,都无可厚非,无论时光如何变换,世态炎凉还是春风和煦,我们都要恪守做人的最后底线,不被世俗感染,不被利益染黑,圆通而不圆滑,事故而不耍奸,守好心底的那个善,做人做事儿方方正正,至死不移。

与君共勉!


                        ~未济~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