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从0到1》这本书时,心想这是一本关于励志方面的鸡汤文。后来发现,这本书是Paypal公司(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创办人彼得.蒂尔根据其创业历程提供给创业者的一部行动指南。我更觉得它是一部思维运动,其突破常规的思维如摆脱竞争者意识、垄断意识、发现秘密等不仅仅对一个创业者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我更愿意以一个职场人角度来谈谈它的启示。
01摈弃习惯性思维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初入职场的你,可能仍然认为法院、银行是所谓的好单位,结束了中考、高考的竞争后,又陷入一场众人挤过独木桥的职场门槛之争。然而通过所谓的考试胜利之后真的就一帆风顺了吗?
与所有的同学一样,毕业后学金融的我,有幸通过考试进入一家银行,这一干就是九年。原本前几年银行业待遇挺好,近两年银行业效益大不如前。而学计算机的哥哥在一家广播电台工作,现在和报社合并也是凶多吉少。如今,许多身边的朋友早已在社会的熔炉里摸爬滚打了多年,早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再看看我们,好像重新扔到社会上并无格外的优势。
就如彼得一样,学生阶段考入了斯坦福大学,毕业时希望成为一名最高法院书记员,竞争的失败使他才有机会创造了Paypal。试想,如果因为竞争考上了书记员,他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录取证言,起草商业协议,不是吗?
循规蹈矩的竞争者思维有可能使人丧失了更多的机会成本,而另辟蹊径反而可以使人有机会开发更多的可能性。
02打造属于个人的品牌
作者彼得认为,完全竞争的企业往往沉迷于竞争而忘记关注创新,提升自己核心价值。一个企业要获取长期利润必须形成垄断,打造一个强势的品牌。
如今强势的科技品牌苹果凭借精心挑选的材质、时尚的简约设计、对消费者体验的细心调查和乔布斯的个人魅力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对于个人来说,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品牌同样重要。个人品牌是指你离开单位这个平台以后别人提起你能赋予你的那个标签,而不是提起你除了某个职位外一无所有。
比如,提起你的名字,你如何在自我简历中因为你的闪光点让别人对你格外青睐;提起你的名字,领导会给你打上除品格之外何种技能标签。对于一个写作者,你是准备往哪个领域发展。提起周国平,大家都知道他的散文,而金庸以武侠见长。
与其困于办公室的人事之争,不如静下心来潜心修炼自我,形成自我的核心品牌无法替代,既可以在原单位的人事变动中脱颖而出,又可以保持一种随时离开的能力。
03超前的思维能力
一个公司要想有价值,不但必须成长,还必须能持续发展,需要看到十年以后的现金流以及潜在行业风险。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分析十年后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否是夕阳行业,更要学会思考未来10年以什么样的姿态才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今日简史》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正处于一个历史的拐点,正经历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向智能时代的剧变,优秀人才、资本都正从很多传统行业离开。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如果你现在所在的行业稳定,请你往后看十年。如何拥有超前的思维呢?你要看最优秀的人和大量的资本是不是都涌入这个行业,同时关注前沿知识、技术,这样你的思维会始终保持“sharp”状态。
职场中以10年后的紧迫感来倒逼自己一把,生活中以10年后的心态来放空自我,所有的痛苦、磨难不过是浮云。如此,才不至于人到中年,陷入被裁员后的危机。
04秘密的存在
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
彼得认为无论是科学、医药、工程包括商业,只有相信并探索秘密才能发现常规之外的,近在眼前却不为常人所见的商机。
而许多人不相信秘密的存在,不少学术研究者宁愿发表无足轻重的论文而不去探索新的领域,一些人怕尝试失败受到质疑而放弃探索秘密。
电影《黄大年》有这么一个画面,在第一次物探无人机测试失败后,他周末要求大家一起讨论无人机的失败案例,各学者教授都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而黄大年之所以成就是因为他在物理探测领域相信秘密的存在并加以持续地探索。
秘密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也存在于人类之中。一些自媒体作家能够利用前几年互联网的红利时期创作,通过流量积累粉丝,如今利用付费社群、文案做得风生水起。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如若你不仅仅每日重复性地做好分内之事,而是抽出时间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面对哪些人群,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如何收回成本的问题。同时分析自己处于哪个岗位,如何和其他元素产生有效的互动,如何发挥作用使本单位产品“卖出去”实现价值。相信如果你做了以下的调查和工作,提出一份可行性的分析,你的领导一定对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