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好“名”之病

《大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格物在首位,格物是格私欲,核心是发挥“良知”的能量,通过“事上练”,达到“知行合一”,最后反哺“致良知”。

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情,让我良心不安。但我知道良知骗不了人,心有不安一定是知行有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衡量标准,这就是当格之时,当格之事。

事情这样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沟通交流了近况,我也凡尔赛了最近还不错,工作、生活都还过得去,也谈了一下未来的远大目标。然后朋友告诉我他需要借一些钱,我有点惊讶,不过我大概说小钱没问题,要的时候随时找我。整个电话过程大概十几分钟,我们愉快的结束了。

于是,我的思绪有一些收敛不住,不断地在回放整个聊天过程。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为什么会凡尔赛”,“为什么说最近不错”,“为什么要说远大目标”,“为什么谈钱色变”,“为什么是随时找我”。总之良知有一些不安,但我还不确定是什么导致我这么不安,于是我开始询问良知(因为良知无所不知):

1)我为什么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

其一,与我的借钱观念不符。我的借钱原则是救“急”不救“贫”,“雪中送炭”不救“锦上添花”。他的现状应该要收敛风险而不是继续放大风险,就算放大也不应该放大别人风险。其二,满心欢喜的友谊沟通,目的却是借钱,有一些失落。我似乎中了“承诺一致”的心理学陷阱(说自己过得不错之后,就很难再拒绝别人的借钱请求)。如果有一定的缓冲思考时间,我觉得是被尊重的,如果是直接了当,我觉得也是被尊重的,但没有。其三,天性中金钱被剥夺的侵犯。

2)我命中的私欲有哪些,最终导致了良心不安的现状?

我穷举了一些常见私欲:贪、嗔、痴、慢、疑、财、色、名、位、自私。我一一对照,贪-有犯贪财之心,嗔-有嗔恨不平之心,痴-暂无,慢-有犯傲慢之心(小钱没问题,随时找我),疑-有怀疑之心(是否能够收回),财-有贪财之心,色-暂无,名-犯虚荣求能之心,位-暂无,自私-犯自私之心(财产与妻子共有,却独断独行)。一件事情拉出各种私欲,最让我感到恐怖的是,潜意识层次默认运行了这些私欲,容不得你权衡阻止。

3)“知所先后,则近道也“,哪一个私欲是最大的私因呢?

很显然是虚荣求名之病。我最大的私欲是好名之病,我突然感觉有一些顿悟,找到了病因。我种了很多好名的因,有的已经得到了恶果,有的恶果正在到来,还有的恶果会持续到未来。我以前因好名而个性张扬,因好名而殆于思考,因好名而染恶习(抽烟、说大话、掩饰不好等),因好名而性格古怪(赢得起、输不起),因好名而行为乖张(染头发、飙摩托车、着奇装异服等),因好名而招致瓦伦达陷阱(高考等重要事件),因好名而招致钱财损失(说自己有钱、那么钱财一定会流失)。

4)如何应对本次事件,让良知得致?

原则:以良知行事,格物致知,事上磨炼,反致良知。

解法:其一、权衡自我的承担能力,重新客观对待,实事求是。其二、这个果是自己的前因所种,要承担这个恶果,敢于承担才能更好的改过。



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小插曲。我年轻的时候,开车载了一位“高人”,对话如下:

我:“你知道吗,我刚拿到驾照就开了一百多公里路程,旅途中有很多山路,不尽崎岖,而且陡峭”。

高人:“然后呢?你想说的是?”高人疑惑中…

高人:“哦,你想说你很能干,对吗?”高人思考一会儿后明白。

我:“不是不是,我,…” 我无地自容。

当时我知道我错了,但我不知道我哪里错了,现在我终于知道我错在哪里了,同样是好名之病。



我必须要进一步追问良知,以求脱胎换骨之法。

5)为什么会如此好名?

答:原因很简单,想要别人说自己好。

6)为什么想别人说自己好?

答:因为人性都喜欢未拥有的。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希望别人说自己好,换句话说是有自卑。但自卑的根源仍然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则希望别人说自己好,甚至自己会嫉妒说别人好。

7)如何根治“好名之病”。

有因必有果,首先要承担恶果,但又要扭转前因。重点在于自己体认好“名”确实是一种劣根性,要从知行上完全否定“好名之病”,“如恶恶臭”。同时,“好名之事“远非这一个故事,“好名之人”亦比比皆是,要天理之心需常存,私欲之心需常去。如此反省自察,为道日损。

你可能感兴趣的:(格物-好“名”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