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真相

图片发自App

讲一个三国的小故事,话说刘备败走白帝城,自知时日无多了,于是就叫了诸葛亮过来,两个人含情脉脉,一边是诚心诚意,举国相托,一边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塑造了一个千古君臣的典范。

这个就是我们熟知的“白帝城托孤”,但是这里经常会遗漏几个细节。

就是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后,又托了一个叫李严的人,让他辅政,这个李严是谁呢?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人,他也是刘备手下一个大官,但是他跟诸葛亮区别就在于“背景”不同。我们知道刘备发家的地方是荆州,无论是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大闹长坂坡,这些脍炙人口的事儿都是发生在荆州地区,所以刘备当时的追随者都是荆州有名的士族,无论是诸葛亮、庞统、马谡、黄忠,都是荆州一派的。

但是后来刘备千里迢迢入了蜀中,也就是到了益州,发现自己就成外地人了,荆州势力不管用了,想要维系统治,必须跟四川本地的大家族搞好关系,所以又任命了法正、孟达、吴懿,一系列本地官员,而李严就是其中官最大的,一直就做到了尚书令,这个尚书令是什么情况,基本上就是能和丞相叫板了,所以刘备死前是想得非常周到的,特地选了这么一个人去制衡诸葛亮,防止一派独大,威胁刘家政权。

那有人说,刘备不是含情脉脉的让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吗,怎么又防着他呢,这个就是后人渲染的结果了,政治是没有感情的。刘备托给诸葛亮,除了个人能力以外,其实还因为他在荆州派系中的重要地位。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就是一个农民,其实这个人背景老狠了,他的叔父是刘表的旧友,名士黄承彦是他的老丈人,他丈母娘又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家的女儿,而荆州主管行政的蒯家是他姐姐的婆家,名门庞家又是他二姐的婆家。所以孔明绝不是什么“躬耕南阳的布衣”,而是刘备在荆州关系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人物。

所以说,“白帝城托孤”就是一个多方势力的权衡。既要保存荆州家底,又得防止权力过大,要是真的相信诸葛亮,他就不会特意在死前匆忙把李严强行提升到这么一个关键位置了,甚至还把军权给了他,摆明了就是给孔明树立一个对立面。

当然,结果证明,这个举措是正确,刘备死后,谁也不敢乱来,《三国演义》有一段说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到处调兵遣将的,非常神通广大,这种随意调动军队的事儿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已经威胁到皇权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孔明想要干什么都得商量着来,没有后来这么专权。

直到《出师表》,要去北伐了去打魏国了,孔明的权力才突然变得空前强大。这就像现在公司里面,领导说要做个大项目,这个项目由某个部门来负责,那么这个部门就可以以做项目的名义,去强行要求其他部门配合了,谁敢不听话谁就是懈怠工作。当时诸葛亮就是这样,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名义实行专权。

这么一来,这些四川本地人就不乐意了,刘备活着的时候,咱们都服你,你是汉室宗亲,现在刘备死了,你这个诸葛村夫,凭啥对我吆五喝六,所以李严就要求将四川一分为二,决定在江州,也就是重庆地区,设立一个“巴州五郡”根据地,专门和成都政权抗衡。

诸葛亮也不傻,知道消息后,就以打仗的名义,把李严强行调离根据地,让他负责粮草运输,这李严一看,正好,咱们就在这使使坏,于是就说天下雨,粮草运不了了,诸葛亮也没办法,尽管在前线大胜,但是没有粮草只能撤军。李严想的是这么一次一次给诸葛亮拖后腿,等到北伐一再失败后,国库耗光,民怨四起。全国上下都对诸葛亮不满意,咱们本地的士族才有出头之日。

当然了 虽然结果还是斗不过诸葛亮,李严也是因为这件事儿,直接就被贬为庶民。不过呢,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后来诸葛亮一死,姜维上台,朝堂上马上就冒出来很多说姜维坏话的,这个就是益州本地士族的反弹,姜维又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后院起火。

所以咱们回顾整个过程,蜀汉政权本身就是带有矛盾的,作为一个外地人想要有执政合法性,就必须以兴复汉室的名义不断北伐,但是你想要北伐,又必须专权,要不然当地人都不听你话,凭啥给你上前线送死啊,所以诸葛亮就得重用法家,以严刑峻法治蜀,限制当地士族权力,但是这样一来你又得罪人,当地的大豪族全都怀恨在心,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结果诸葛亮一死,马上就给北伐军搞破坏,导致姜维干什么事儿都碍手碍脚。

所以你这么一看,北伐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真实世界不全是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星落秋风五丈原,好感人啊,这些都是演义的东西,实际情况是,国家之间有矛盾,国家内部也有矛盾,当你以一个更高分辨率的视角去看历史,你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有无数多个的“场外博弈”存在,各种关系、原因,错综复杂。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帝城托孤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