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这是一本早1854年就已经出版的书,虽然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备受嘲讽和冷落。哪怕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的今天,它仍然是寂寞的,但也没有人可以遮住它的光芒。
喜欢这本书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也是孤独的,也必然是有思想的。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是高中毕业,那是一位高中好友送我的毕业礼物,现在再翻出来看依然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
之前我就一直在说我是个内耗十分严重的人,而这本书确实能治愈我的精神内耗。
《瓦尔登湖》到底是什么样一本书?
其实它有点像一部生活的流水账,只是梭罗笔下的生活就像一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而在这个画面中最迷人的不是清澈湛蓝的瓦尔登湖,而是梭罗简单淳朴的生活。
在梭罗的世界里,生活应该是简单的、轻松的。他在书中写道:“连空中的飞禽都有它们的鸟巢,狐狸则有自己的洞穴,野蛮人也拥有各自的棚屋。
但是,在现代的文明社会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所。在文明尤其普及的重镇和都市,拥有自己住所的人寥寥无几。”
常常有人问梭罗:“我想你在那儿会觉得孤单,会渴望离人们近一点。”
对此,梭罗只是说:“任凭双腿怎么努力,也无法让两颗心灵更近。”
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除了生活的琐碎和繁忙的工作,真正值得留恋和回味的东西真的很少。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就好像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歇地奋斗。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要匆匆赶路去上班,哪怕我们为生活设置了短暂休息的时间,也还是过得很匆忙。
有时候看梭罗的文字,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陶渊明,他们都是对生活有要求的人。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都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但他们又是不一样的,梭罗的“归隐”似乎只是为了短暂地摆脱生活的困境,暂时地享受生活。
因为他比我们任何人都要明白,人永远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他们永远相互影响,没有永恒的对,也没有永恒的错,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变换。
所以,在瓦尔登湖归隐了两年之后,他便从那里离开,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里,梭罗都经历了什么?他又感悟到了什么?我想,真正去阅读这本书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这里我的答案是:读书、工作、欲望、孤独、生活、简单。
而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学会独处,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人一旦有了同伴,哪怕是最好的同伴,也会令人感到厌烦,对人际关系产生厌恶。
所以,梭罗写下:“我觉得置身人群比独处室内更加孤独。”
当梭罗面对人性欲望的时候,他说“人舍弃越多便越发富有”,他并没有推崇禁欲主义的断舍离,而是重新定义了“富有”,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有在于内心,而不是物质。
在瓦尔登湖独居的两年,他每年只让自己耕种六周,劳动这六周所收获的东西就能满足一年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他都在专注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人生价值。
梭罗断绝了对物质过度的欲望,过着极简的生活,充实而自在。
一直觉得现在社会的我们真的很容易变得焦虑,精神内耗十分严重。
就好像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她有一天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都有一股往下跳的冲动,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已经往前走了两步,还好家里的猫叫了两声,把她从思绪拉回来了。
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危险的想法?
她说,她真的很焦虑,觉得自己毕业那么多年一事无成,事业、爱情这些她都感觉自己不曾拥有过,感觉自己很失败。
我们聊了很久很久,事后反思了很久才忽然明白过来,我们似乎一直被生活裹挟着往前走,一直很焦虑,一直在内耗,最后精力被一点点吞没,只剩下对生活的无奈。
《瓦尔登湖》真的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至少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里,专注奔赴自己的世界:“为何要不顾一切地匆忙于成功,不顾一切地沉溺于所谓进取?如果有人无法跟自己的同人并驾齐驱,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
所以,从今以后,不妨听听梭罗的箴言:“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