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意思说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就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器”。

什么叫“器”呢?《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圣人为啥要说“君子不器”?

在孔子时代,或者说先秦时代,“器”基本指的是各种器具。比如,鼎、簋、鬲、盉、甗等这些青铜器皿,都是用来盛放食物或酒水的容器。既然是容器,肯定有容量,超过一定量就容不下了。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因此他注重的是人格方面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德行修养。孔子当然不愿意看到他的学生仅仅成为“形而下”的“器”者,而是希望把他的学生培养成为形而上的“道”者。

当然,并不是说“器者”不重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器者”。社会需要人才,需要各种人才。但对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应该不止于此。

庖丁“游刃有余”的解牛技巧,惊呆了文惠君。庖丁解释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如果庖丁只着眼于“技”,那他可能就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屠宰工。正是因为他“好道”“进乎技”,所以才能在解牛时“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的技术不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具有了美感,给了人以美的享受。

日本的稻盛和夫就是这样的一个“庖丁”。他是一个经营者,更是一个思想者,某种程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他把他的经营理念上升为经营哲学,再用这一套经营哲学指导他的公司运营,从而创造出“两个世界五百强”的奇迹。

从《活法》《干法》到《心法》,是稻盛和夫把他一生的所思所想写成的三部著作。现在的稻盛和夫更像一个传道者 ,他的思想不只是对经营者产生了影响,而是对各行各业的、各个国家的、各种年龄阶段的人产生了影响。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到:“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哲学、艺术、亦或是宗教,看起来像是无甚大用的学问,但她们是漆黑夜空中的几点星光。正是这几点星光,才使得黑夜不是那么黑,才能让黑暗中行走的人辨认出前进的方向。

因此,朱光潜先生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业,应该有一点“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先生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学点无用之学。这些形而上的学问,会让人的眼界更高远,胸襟更开阔。

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鼓琴高手;陈长林,是科学家也是古琴艺术传承人;达芬奇是画家也是机械设计师;……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使得一个人的生命更加生动,更加完美!

孔子的“君子不器”的思想,不是对器者的歧视,恰恰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