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马尔科姆异类

目录介绍

  • 01.前沿简单的介绍
  • 02.本书主要的内容
  • 03.成功真可以复制
  • 04.马太效应辨析论
  • 05.一万小时的法则
  • 06.也需要社会机遇
  • 07.智商环境适应性
  • 08.稻田与数学关系

好消息

  • 博客笔记大汇总【16年3月到至今】,包括Java基础及深入知识点,Android技术博客,Python学习笔记等等,还包括平时开发中遇到的bug汇总,当然也在工作之余收集了大量的面试题,长期更新维护并且修正,持续完善……开源的文件是markdown格式的!同时也开源了生活博客,从12年起,积累共计N篇[近100万字,陆续搬到网上],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链接地址:https://github.com/yangchong211/YCBlogs
  • 如果觉得好,可以star一下,谢谢!当然也欢迎提出建议,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01.前沿简单的介绍

  •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诠释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观点: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理解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时,不仅仅只从个人选择或个人行为中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且更要考虑环境的因素。
  • 对于当下成功学泛滥的现象,格拉格威尔的观点让那些所谓成功学迷惑的外衣变得不再那么神秘。成功学并不能让人获得成功。它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认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这里的成功指的是我们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和渴求),但所有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02.本书主要的内容

  • 在《异类》这本书中我想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 本书第一部分讨论了成功所依赖的优势积累模式: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决定了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第二部分将讨论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是否也在个人发展道路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生物学家讨论生物体时常涉及「生态学」:森林里最高的橡树之所以长得最高,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它在成长过程没有被其他大树挡住阳光,它生长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还是幼苗的时候没碰上兔子啃树皮,它长成以后也没被砍伐。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够的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这本书的主旨不是讨论个体的树,而是讨论整个森林

03.成功真可以复制

  •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成功学,更多的原因是成功学是从人这一主体来阐述成功的观点。也就是说,成功学把焦点仅仅盯在人的个体选择和行为中,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于是,一切似乎变得是似而非。我们看到的成功学总能从某些个例中挖掘人身上的要素,比如:习惯、品格、专注等等来作为通向成功的终极奥秘。
  • 因此,成功学的贩卖模式就成了无懈可击的“要”字诀,如:问:“我怎样才能学习成绩更好?”答:“你要努力学习就行呀!”问:“我如何才能赚得到更多的钱?”答:“你要勤奋才能赚钱呀!”问:“我如何才能工作更加优秀?”答:“你要用心积极才能工作突出”
  • 不知道你看了上面的问答有何作想?说的的确有道理,也是那么一回事,但总是觉得有那里感觉不对,或者说不出所以然。小杨觉得上面的问答都把人搞懵逼呢!
  • 正是由于人的行为和选择是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复制并实施的,因而成功学就变得似乎有捷径可攀。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客观环境对于人本身的直接影响,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学辍学的青年,却看不到第二个“比尔盖茨”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乔布斯”。成功本身不可复制,因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

04.马太效应辨析论

  •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现象被叫做“马太效应”。
  • 回想自己的整个学习历程,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就置身于马太效应之中。小学时期,你因为成绩不达标,屡屡能听到老师的责骂,家长的叹气,时间长了,迎来的只有被放弃,而你自己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纵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从来只有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耐心教导,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日益增长,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兴趣”这位老师
  • 那些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这些优势可能来自随机的运气),在最初的竞争中获得了微小的优势,但随着「马太效应」的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了人生巨大的差异。
  • 冰球队9岁至10岁间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职业冰球队员一开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队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这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他和那些队友之间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队员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05.一万小时的法则

  • 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对天才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了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3组。第1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2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3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所有这3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 3组学生大约都在5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在最初几年,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2小时至3小时。但当他们到了8岁,不同组别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1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岁时每周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2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个小时了。作为对照,第2组学生到20岁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 埃里克森带领团队又着手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出现了。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每周练琴时间从未超过3小时,到了20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000小时;而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到了20岁,那些未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10000小时。
  •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们,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 如果你每天投入一项工作2个小时,一年就是730个小时,而要想达到10000小时,则大概需要13年。而你还必须保证,在每年的每一天,每天的每两个小时内,你都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但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这一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成功不仅靠天赋,也靠后天努力。书中提到的“10000小时法则”很容易被人简单嵌入到个体的行为模式中去复制,让人幻想投入时间积累到1万将从量变转向质变。如果结合书中提到的优势积累,其实这并不是单一的复制行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每个年龄段也有同样面对和选择机遇的情况,所谓10000小时只是在特有环境下做了符合历史潮流的事,它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技能重复,同时也得符合时代的潮流。
  • 比如学会开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只有你的驾驶时间达到一定的量你才能真正学会开车,这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如果你要驾驶更快的车如赛车,你需要提高你的技能层次并不断投入精力与时间付诸努力,这是技能提升的过程;当你会开赛车了并且想在国际大赛上一展头角,你需要考虑的是赛车并不是主流性的大众竞技项目,它需要更多的投资,更好的设备,更好的基数设施和场所,然而并不是所有优势只为你准备,你还需要与别人去争夺这些稀少的优势;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你需要的是这个时代来选择你,而不是你去选择这个时代。

06.也需要社会机遇

  • 成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它同样需要社会机遇。书中举了职业冰球运动员的出生时间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一例,就从时间上强调了先出生的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身体发育、教育、教练关注度等方面上更具备领先优势。这里不是一个单一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更强调的是必须以宏观的视角去定位各个阶段的每一个坐标具备哪些特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受外在环境影响下特有的,需要人有前瞻和远见去辨识出来。当这样的优势被辨识出来,也就找到了机遇,个体的行为将顺势而为,无形之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

07.智商环境适应性

  • 智商不是成功的绝对条件,个性与性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智商高不等同于聪明,正如同身高高不等同于球技出色一样。智商与情商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收敛性的单向思维,注重利用已有信息解决单个具体的问题;另一种是发散性的多元思维,注重捕捉更多的信息来补充现实的不足。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选边站不是明智之举。
  • 在现实社会中,如何从社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已然成为一项社会技能。他要求的不是获得一个答案,独自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如何调动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资源,从一个特定的点获取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个性与性格在人的环境适应性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不只靠智商。人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不管是多高的智商或情商,任何人所做的成就都需要被他人认可,都需要与环境相适应。
  • 在环境适应性上最为注重的就是权利意识。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交流与协作本身存在一种竞争的意识,即获取更多的资源。所以人必然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被剥夺,剥夺权利意味着丧失更多的资源,同时也缩小生存的空间。所以,在个性与性格上权利意识是最好的体现,最为能强调并维护自身的权利。人人知道都有法律和法规,但如果你不利用,不在关键的时候据理力争,不在被侵犯的时候全力反抗,它只是一纸条文,只是你脑中知道的法律知识而已。在这一点上,社会环境不是单纯考你智商,而是在测试你的情商。

08.稻田与数学关系

  • 文化决定人类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文化是环境对人的历史产物。书中描写到的“荣誉文化”和“稻田文化”背后都有环境对人的意识行为有着深层的影响。资源的稀缺,获取、掠夺、竞争产生了荣誉文化;自然条件的艰苦,付出、勤劳、吃苦造就了稻田文化。当然,文化不仅仅只有这些,随着人类聚居环境的不同,产生的文化也不相同。那么了解人类的文化有什么益处所在呢?
  • 通过文化能了解到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清晰的看待问题。书中举例了韩国人“权力距离”的文化特性——对待权威有着极为重视和尊重的态度,由此造成了因不敢越权指明存在的差错而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也描述了美国学校专注宣传中国式勤劳、吃苦、永不言弃的稻田文化,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可观的改善。
  • 文化源于环境对人的影响,其本身没有优劣,只有是否还适应所处的坏境。那些适应目前环境的文化本身值得发扬,可以营造这样一类型的文化环境,让人的行为在环境中变得更加有效。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文化其本身不应该被延续,可以改善所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让这一行为不再发生。
  • 引用书中结尾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说到底,所谓的异类从来不是什么异类”。

其他介绍

01.关于博客汇总链接

  • 1.技术博客汇总
  • 2.开源项目汇总
  • 3.生活博客汇总
  • 4.喜马拉雅音频汇总
  • 5.其他汇总

02.关于我的博客

  • github:https://github.com/yangchong211
  •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yczbj/activities
  • :http://www.jianshu.com/u/b7b2c6ed9284
  • csdn:http://my.csdn.net/m0_37700275
  • 喜马拉雅听书:http://www.ximalaya.com/zhubo/71989305/
  • 开源中国:https://my.oschina.net/zbj1618/blog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segmentfault头条:https://segmentfault.com/u/xiangjianyu/articles
  • 掘金:https://juejin.im/user/5939433efe88c2006afa0c6e

03.个人其他

  • 微博:https://weibo.com/yc211
  • 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c/user/69380616341/#mid=1578618189107214
  •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786041010yc
  • 网易lofter:http://yangchong211.lofter.com/
  • :https://www.jianshu.com/u/ec34c1a84f75

你可能感兴趣的:(41.马尔科姆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