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序」那点事

关于兰亭序那点儿事

      《兰亭序》,亦称《兰亭集序》,凡是学习书法人的几乎尽知。就是这样一幅只有324个字的书法作品迷倒了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

      但很多人只是就书法而书法,其书法背后的哲理意义则很少有人探知。

      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聊一聊关于《兰亭序》那点事。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朋友及家人共计四十二人,也有说四十一人一起在会稽的兰亭聚会。在这四十二个人当中,王羲之和他的几个儿子几乎一个未落地参加。除此而外就是王羲之的朋友及当时的名流。他们聚会的地点是哪里呢?就是会稽山阴的兰亭,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市越城区,为什么选择在这儿呢?王羲之在这个地方当内史嘛!什么是内史?这可是个不小的官,是个三品。

      那么,这些人到兰亭聚会干什么?出来风光风光呗。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一大帮子文人雅士闲暇无事出来踏春,顺便再写点诗词歌赋。按照他们的约定每个人都要写诗。可惜的是,可能是有的人喝高了,没有写出任何作品。据记载当时有11个人写诗两首,15个人写诗1首,余下的16个人什么也没写。没写的就得接受惩罚,就是罚酒三杯。不过怎么也还是有37首呢,不能浪费呀!于是大家就决定出个小集子。出书得有人写个序吧?谁写呀?老王官大水平又高,舍他其谁?这就是《兰亭序》或《兰亭集序》。

      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以酣畅淋漓的用笔,潇洒自如的笔墨,纵横天地的思路一气呵成,洋洋洒洒324个字,几乎一蹴而就。

        应该说明的是,当时的东晋小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北部中原地区大部分土地的沦丧,有想法又无能为力。只能崇尚庄老之学,大谈玄幽,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无主义。他们思想消极,如同浮萍一样任其飘零。王羲之在序可能有一点纠偏,还是强调了一点生命的意义,也就是不要虚度人生。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王羲之的序也还是有诸多的虚无要素。如果从人生的角度,可以说不值得仿效,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更没有什么帮助。

        但是,由于《兰亭序》巨大的书法价值,人们几乎忽略了其哲学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把它奉为圭臬的根本原因。

      《兰亭序》出笼之后,众书家对此是喜爱有加。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称其尽善尽美。并命大臣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临摹多份以赏赐贵戚重臣。最刺毛的是这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居然把原本用于陪葬了。还好他早有准备,临摹了很多份,不然今天谁还知道王羲之啊?

      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兰亭序》并非真迹,而是临摹本。

      但不管怎么说,《兰亭序》以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一直在影响着1700年后的我们,这也真的不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兰亭序」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