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梳理数据分析师的技术栈,不过有段时间没写技术博客了,容易卡文,所以写点其他的。碰巧看了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里面的内容挺有意思,于是记录起来。
其实好久以前就听说过,但是没有专程去看,现在看了后有点相见恨晚。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能全盘接收,毕竟里面也夹带私货——卖课
笔记链接:文档链接: https://www.mubucm.com/doc/2nMd7PM0DQN 密码: nzix
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他工作。
说到钱,大多数人都希望稳稳妥妥地挣钱,这样他们才感到安全。关于钱,他们没激情,有点只是恐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钱越多,负债越多;
出于恐惧的心理,人们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些恐惧有:害怕付不起账单,害怕被解雇,害怕没有足够的钱,害怕重新开始。为了寻求保障,他们会学习某种专业,或是做生意,拼命为钱而工作。工作只是试图用暂时的办法来解决长期的问题。
上面是提要,书里面还有具体的故事线,引人入胜,深入浅出。
其实有些东西是有多角度的,许多结论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才会有特定的事。
首先关于钱,从金融学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般等价物。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工作,其实是通过自身的体力或者脑力进行劳动,由此获取钱;富人让钱为他工作,其实是通过生产资料生产或者低买高卖进行再分配,由此获取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资产越来越多,只是穷人和中产阶级没有资产,只能通过贩卖劳动力来获取金钱,来解决自己的需求,而富人有资产,可以通过资产来获取金钱。
大部分穷人和中产阶级往往会像笼子里的仓鼠一样陷入老鼠跑步的困境,因为平时通过脑力和体力获取财富后,往往没有精力关注其他的。而富人因为本身的资产可以养住自己,可以有时间去思考和发现,于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这一块可以参考《金融学》进行理解。
《《金融学》期末考试考前笔记》
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你能留下多少钱。
穷人挣来10,支出10,留下0;中产阶级挣来100,支出100,留下0;富人挣来10000,支出1000,留下9000;
不过中产阶级可以挣来100,支出50,留下50;然后运转自身的资产;
只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并创造财富,那些不是靠财务知识挣来的钱也不会长久。
个人脑力和体力很难挣得过资产;如果靠体力挣钱,当体力过时时,就会收入减少,如果靠脑力挣钱,当脑力过时时,收入就会减少,如果靠资产挣钱,虽然不长久,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把钱挣回来。所以靠财务知识挣来的钱可以更长久,而体力和脑力终究会有力穷的时候。
富人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获得负债,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负债就是资产
在骆驼祥子里,祥子是穷人,靠体力获取财富,有钱后马上买黄包车,因为之前没车是借车,于是有钱后买了自己的车就可以不用借,可以省下这笔钱,他认为这是资产,其实这是负债;如何是买了车,把这车租给其他人获取租赁费,那这车就是资产了,但是祥子没这样做;
在现实中,中产阶级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财富,有钱后买房,但是房子没租出去是自己用,于是这个还是负债。不过如果租房或者炒房,那这房子就是资产。
而富人其实就是拿资产挣钱。
大多数人并不是真正懂钱的意义,因此只能被钱控制。收益表(收入、支出)、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
穷人的现金流图:工作-收入(工资)-支出;
中产阶级的现金流图:工作-收入(工资)-债务、支出
富人的现金流图:资产-收入-支出;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会计学》理解
《《会计学》期末复习准备》
《《会计学》的会计分录使用逻辑(2020年12月写)》
富人关心的焦点是资产而其他人关心的是收入;
资产越多,富人收获的越多;收入有一次才一次;
一旦一美元进入资产项,它就成为你的雇员,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为子孙后代服务;
资产是不断增加的;
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富人最后才买奢侈品,穷人和中产阶级会先买奢侈品;
穷人和中产阶级用他们的血汗钱和本应该留给子孙的遗产来买奢侈品
社会上有钱人永远是少数的,当所有人都当有钱人就没有劳动力了,只有穷人、中产阶级、富人三者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大多数人工作是为了其他人:老板、政府(税)、银行(抵押贷款);如果要致富,应该关注自己的事业,不要耗费一生为别人工作。
关注自己的事业并不意味去开一家公司,重心应该是自己的资产项而不是收入项。
资产项:不需要本人到场就能正常运作的业务,股票,债券,版权等等;
前两课,一课是关于金融学的,要把钱当成资产;一课是关于会计学,要理解收入与支出、资产与负债,把我自己的现金流;
这一课讲如何增加资产项;
税收原本是穷人为了针对富人,但是随着国家发展,最后惩罚了给他投票的穷人和中产阶级;
富人最大的密码就是公司;
了解减税优惠政策和公司法的人会比雇员和小业主更快致富;雇员挣钱,纳税,并靠剩下的钱为生;企业挣钱,花钱,并只为剩下的钱缴税,这是富人钻的最大的法律空子;
富人永远不会缴税,政府会利用税法刺激企业主和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工作和住房。这些刺激政策降低了富人的税收。所以,政府只能从中产阶级那里获得税收;
税收制度基本上是公平的,因为它对相同情况的人是一样的。如果你愿意投资,税法就会有利于你,如果你只想花钱及购买债务,税法就会让你缴纳尽可能多的税款。
如果你为钱工作,你就把力量给了你老板;如果让钱为你工作,你就能控制这种力量;
财商由四部分专业知识组成:会计(财务知识或解读数字的能力)、投资(钱生钱的科学)、了解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科学)、法律(减税优惠、在诉讼中获得保护)
这一课可以参考税法和公司法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依靠勇气而不是智慧去取得领先位置;过分的害怕和自我怀疑是毁掉才华的最大因素。陈旧的思想是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最大的债务,富人往往更富有创造性,愿意经过精心筹划后再去冒险;
穷人只能输一次,富人可以多试几次;
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头脑,如果得到良好的训练,它可以创造大量财富;而未经过训练的大脑会创造无数贫穷来拖垮一个家庭或者几代人;
这一课讲投资,类似CPA中的战略。
工作只比破产强一点,很多才华过人的人只挣到很低的工资,不是他们学识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另一项技能。
精通专业技能既是优势也是弱点。
这直接就贩卖焦虑了,《富爸爸,穷爸爸》精准对标中产阶级的需求,在掌握专业基础的时候还需要了解一下财务知识。
有点洗脑,用前五课做铺垫,最后一课首尾呼应,顺理成章。
首先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有点用,但只是一种改变,类似我之前写的一篇博客里的东西
B站的2021年12月18日发布的《为什么装修、医药、婚庆这些行业猫腻多?我总结了六种坑特性》。
1非标性:没有标准,如古玩,旅游;需求多样,标准也多样。
2应急性:等不起,没有充足时间去搜索,信息不能完全透明。
3过程难以终止;服务过程中具备破坏性,不便逆转,比如乘车,理发,修锁, 看病,教育,维修行业
4复杂链条性:需要通力合作,专业性强的服务,滋生中介,如婚庆、装修。容易二次加价
5低频性;三五年就遇到一次,完全不用考虑回头客。
6结果难以检验:服务不能马上看到成果,或者这个成果被太多变量影响,如知识付费,保健品,风水算命
有这几点,消费者的议价权就很低。
互联网之前,很难改善这些行业,互联网后因为消费者互相讨论,所以低频行业某种意义上也是高频行业,最后平台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如滴滴就对打车行业进行了标准化。
非标性、复杂链条线、低频性、结果难以检验。
在现在中国经济放缓的年代,这部分的东西会很受欢迎。具体参考《观后感《经济逆境中,普通人的机会在哪里?》》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处理恐惧心理的方式不同
掌握财务知识的人有时候还是不能积累丰富而且能产生大量现金流的资产项,其主要原因有五个:
- 恐惧:对于大多数人亏钱造成的痛苦远大于致富带来的乐趣。不过失败会激励胜利者,击垮失败者。
- 愤世嫉俗:未尽证实的怀疑和恐惧会让人愤世嫉俗,但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前提是从每一次失败中吸取教训。
- 懒惰:忙碌的人往往最懒惰,面对问题选择逃避,而富人会进一步思考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 不良习惯:首先支付自己,然后再支付给债主,这样可以激发自己;
- 自负:我知道的东西给我带来金钱,我不知道的东西使我失去金钱。当自大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重要。
有道理,可以参考
金矿到处都是,但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相应培训,所以发现不了它们。
用10个步骤开发才能才能
- 找一个超现实的理由——精神的力量:热情,自驱力
- 每天做出选择——选择的力量:决策
- 慎重地选择朋友——关系的力量:厉害的人见解独到;
- 掌握一种模式——快速学习的力量:你学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现金流管理、人事管理、个人时间管理;注意不要陷入老鼠赛跑里,背上数额较大的债务包袱。
- 给经纪人优厚的报酬——好建议的力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给予者——无私的力量:投资要做好打水漂的打算,不一定每一笔都赚。
- 用资产购买奢侈品:正确支配金钱的意识很重要。
- 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 给予:先给予别人方便,然后双倍地收回
最后两点我没想加了,太赘余了。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管理学的知识
上面10个步骤可能是一种思想而不是实际行动
- 停下手头的活儿:优化自己的做事方法
- 寻找新的思想:寻找投资的灵感
- 找一些做过你想做的事情的人:
- 上辅导班、读书或参加研讨会:这个简直就是夹带私货,卖课
- 提出多份报价
- 每月在某一地区慢跑、散步或驾车10分钟:观察规律和变化
- 购买特价商品:
- 关注适当的地方:
- 首先寻找想买进的人,然后才去找想卖出的人
- 考虑大生意
- 学习前人经验:
- 行动的人总会击败不行动的人
也算是看完一本书了,内容不多,虽然有私货,但是也还可以,成体系,不散乱。
另外写完后我发现原来有位大佬写过《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笔记》,不过没关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后感。
今天暂时写这些作为笔记,后续还有感谢就在这个基础上迭代。
这样看更清楚文章脉络。
像这种类似的有我之前写过的笔记《《人人都懂的宏观经济》笔记》、《《简七理财》笔记》,其实都有点贩卖焦虑,但是也还有点用。
今天暂时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