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编程路 2017年篇

2016和2017,这两年是我飞速发展的两年。一方面是技术、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人生的思考。

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博客也随之更新。在2017年伊始,我收到了CSDN学院的讲师邀请函。没错,那个时候我就有机会做视频课了,只是一直在产出图文内容,也就没想着做视频教程。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是觉得既然人家都抛出橄榄枝了,我就接着呗。如果能认证通过的话,还能给自己多一个认证讲师的标签。再加上如果万一日后想要做视频内容,也多一个平台。怎么想都不亏,于是就跑去认证,结果不出所料,还真的通过了。不过直到今天,我也没在CSDN平台上面做过视频内容,而且现在除了CSDN之外,其它的平台似乎更适合输出视频教程。这一点我还没有验证,等到真的做的时候再来分享经验。

说起来,虽然我一直用iPhone,但其实还算是个资深花粉。那个时候公司提供的测试机大部分是华为,而且还有一些经典机型。比如现在大家都熟知的Mate和P系列,我其实是从Mate2开始接触的,后来就是Mate7、8、9。对,Mate系列是没有3、4、5、6这几代的,直接从2到了7。P系列则最早接触P7。现在回想起来,华为手机大概就是从Mate7开始走红的,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要靠抢才行。后来还了解到光那个手机的包装盒,就花了不小的成本,包装的手感和开箱体验都不错。

另外就是华为海思处理器,从拉跨的K3V2,到后来的960、980、990(5G)……这一路走来,无论从性能还是功耗,都有极大的提升。这不只是坚持不懈、努力拼搏那么简单,还有当面对市场的质疑,特别是产品初期的时候,就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来支撑。这段路,想必华为走得一定很辛苦。

而这样的一段路,像极了那些并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或许等他们长大,拼尽一生,也许才能刚刚追上某些人的起点。我听说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大概就是跟拍了几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直到他们老去。结果发现那些出身普通的人,最后还是很普通;而出身寒门的人,终其一生,结局也没有变得多么好。

当人们年轻的时候,总会憧憬未来,觉得自己一定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但随着成长,会慢慢发现,原来那些憧憬或许只是憧憬,终究被现实打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憧憬慢慢地被时光所冲淡,只剩下现实的一地鸡毛。

但是,我不想就此躺平,而且直到今天,我仍然很拼,支撑我的就是想要改变家族现状的使命感。而且我已经成功地扭转了一些状况,迈入了中产阶级的圈子,提高了下一代的起点。而且不只是金钱方面,我博览群书,吸收知识,掌握本领。希望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存技能传承下去。

或许我的下一代会选择躺平,重新让家庭回归贫穷。但作为我这一代,我努力过了。就像《飞越疯人院》里主人公那样:“至少我努力过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还挺英雄的。

话说回来,其实2017年的工作,一上来就是维护版本,常规修Bug。后来觉得App太臃肿,很多顽固的Bug已经很不好解决了,于是便决定重构软件。那个时候,同事亲切地称呼我为:“重构奠基人”,你应该直到我在整个重构工作中的位置了。

但随着重构工作的进行,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当时的工作又只是单纯地调用API,像搭积木一样的机械编程了。虽然我仍然保持探索精神,尝试没用过的MockPlus等等。可那个时候,我已经懂得了“天花板”的概念,我觉得我已经不能在公司里面以令我满意的速度提升自己了。另一方面,在当时,一些公司的面试邀请很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收件箱里。这里不乏像科大讯飞这样前沿技术的公司,这对我来说,吸引力真的很巨大。于是从7月份开始,我就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了。结果最终确定下来,在国庆节后的10月11日,入职三星通信研究院。

选择三星的原因就是想去500强的外企看看,无论从技术本身还是管理流程,都会比我原先的公司要正规一些。我的部门领导也建议我选择三星,理由大概也差不多。再有就是公司离家近,且薪水增加不少。

也许是被老天眷顾,我入职后不久,公司就邀请包建强进行Android培训。我当时虽然在职能部门上归属测试,但是实际的工作是代码优化,具体来说就是性能优化。所以这场Android培训我所在的小组也都参加了,通过这场培训,拉近了包老师和我的距离。

记得那个时候,包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说自己有一本书,需要将其翻译成英文,让海外的读者感受一下来自中国的插件化开发技术。这个翻译的工作我也参加了,还帮忙复查其他朋友翻译后的章节。

翻译完成后,收到了包老师的赠书,里面有签名和简短的祝福语。巧的是,收到书的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所以当时我在朋友圈里晒了书的照片,并配上文案:“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后来,这本英文书还上架了海外的Amazon电商,里面有了我的名字。

在三星的工作充满着自由、挑战和舒适。自由是指弹性工作制,没有加班文化;挑战是指性能优化确实有难度,要先看懂现有的代码,然后稍加修改,还不能产生副作用;舒适是指一日三餐公司全包,按照法定支付加班费。

所以,我在入职后,一方面处理工作本身的挑战,另一方面,家里终于装了宽带网络,也终于买了电视。

入职三星后,我很快对工作内容就上手了,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年底的时候,还获得了2017年的“及时奖”。没错,这是我职场生涯中第二个奖。

哦,对了。我当时还萌生了买一台PS游戏机的想法,还注册了PlayStation账号。但是,看纪录片、听音乐、读书已经耗光了我的时间,怕是买来PS也是吃灰。或者它不吃灰,而是我放弃一项爱好。反正不管怎么选,我都要损失,索性就没买,一直到现在。

那段时间由于闲暇时间变长了,我还特意买了盗火纪录片论坛的VIP,下载各种纪录片来看。另外就是CD机隔三岔五地出问题,我就要拆开它修一修。我依稀记得那个时候我特别迷巴赫,特别喜欢他的哥德堡变奏曲,被我个人誉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推荐大家去听一下,我保准很多人都听过,只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或许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注册了得到,从那一年起的每年年末都要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我还成为微信读书的死忠粉,开始看电子书。

也许是读了某些书的缘故,我总会引用一些句子,时常提示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做个明白人。比如下面这句:

当我们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在这浩瀚的天地间,一个人,或者说是人类的渺小。

还有这段话:

有人说:“我生活在社会土,当然会有需要。”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你真的有需要吗?这个需要是真实的吗?你除了需要空气,需要睡觉,需要吃饭,其他的需要都不是真实的。你需要的名誉、金钱、虚荣、认可、尊重,这些外在的事物都不是必需的。刚出生的婴儿,他不需要;人老去的时候,也不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只是你被教育成这样,然后你就以为真的需要,而且需要更多,永远没有止境。当你“看见”了,你会知道自己原来不需要。

这段话让我看见自己的欲望多么可笑,自此之后,我就只关注和购买像优衣库(而且是红色价签)之类的价格合理且耐穿的衣服、鞋等等。就在去年,我还买了iPad资源机,而不是买零售版新机。反正都是一年保修,都是没拆封的,所以在我眼里也没有太大区别。

钱要花在值得花的地方,而不是满足欲望。欲望永无止境,真正的需求绝非如此。

家徒四壁的情况也开始改善了。我根据房间的尺寸,不定期地购入一些柜子,用来放书。还换了床上用品,毕竟舒适的睡眠很重要。各种家电也置办上了,比如小冰箱,到了夏天,我就有冰镇的凉茶可以喝了。再比如咖啡机,到了该打鸡血的时候,来上一两杯,人又生龙活虎了……

终于……我的小屋能有点生活的味道了。

与此同时,我的写作也没有停止,简书上时不时地就有新的粉丝和点赞。不过坦率地讲,这一年写的东西变少了,看的东西更多了。

有了这些收获,我的内心非常满足。

闲下来的时候,我回去家后面的天大/南大散步。或者开车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走走,总会拍一些好看的照片。说来也是无心插柳的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照片,我还成为了图库中国的签约摄影师。不过现在这个网站好像已经关停了。

说到底,有了车之后,生活半径确实扩大了。为了感受艺术,我还跑去看了国家地理照片展。幸亏我翻了一下朋友圈,不然我就落下了唯一一次观看照片展的经历。

看似事情很多,我是怎么把它们安排妥当的呢?答案是——滴答清单。我是从2017年开始使用清单类App,刚开始是我同事推荐给我的一款,我现在实在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后来好像是被微软收购了,反正最终我用的是滴答清单。

虽然我没看过《搞定》,也没看过《清单革命》,但是我确实在践行这两本书中所提倡的做法,多少有点“冥冥之中天注定”的感觉。

哦,对了,我还花重金买了一台电钢琴。琴本体、琴架、座椅、三踏板,加一起4300大洋。虽然我没有什么天赋,但是偶尔乱弹,发挥点创造力还是挺好玩的。如果你看了2022-2023年的罗胖跨年演讲,就会发现他这么大的年纪,竟然还能学着弹钢琴。我还年轻,咋就不行呢?

就这样,丰富的2017年很快就到年底了。这一年的关键词,是“自由”,是“领悟”,是“改变”,更是“进化”。让我不止收获了工作上的成就感,还让我渐渐地领悟生命的真谛,永远感恩这一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十年编程路,职场和发展,程序人生,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