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离开这五性,就是在瞎想

元思维

文/樊荣强

3.3 思考的“五性”

评价思考,每个人都可以自行拟订一套标准,每个人也可以拟订多套标准。前面的基于“思考=提问-回答”这个定义,提出了三条标准,但是,并没有穷尽一切,所以不妨换一个角度,讲一讲思考的“五性”。

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最近在美国特别流行的一个概念,不仅在大学专门开设这样的课程,并且成立了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经常组织国际性批判性思维大会。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是这方面的经典著作。

“思考自己正在思考什么”也就是所谓“反省”,是批判性思维特别强调的能力。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指出:“批判性是指惯于给出评价,甚至是挑剔、吹毛求疵;惯于仔细评估或观察;为人和善、严谨、守时;批评时全神贯注或游刃有余;能够组织人们应对危机;懂得根据问题需要暂缓前进的脚步;为人果断、一言九鼎且不可或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训练有素的自导式思维,它意在通过公正的方法使推论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

总之,批判性是为了防止我们沦为推理错误的牺牲品,被非理性和东西、偏见、成见、扭曲的思想、是非不分的社会规则与禁忌、个人利益以及既得利益影响。

创造性

前面我讲过“回答正确”这样一个评价思考的标准。那么,什么又叫做正确呢?正确通常指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但是,它可能只意味着恰当、合理,但不能称之为完美。正确只是及格,完美才是满分。要达到完美,则必须具有创造性。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我们许多的行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是,虽然正确,却往往拖了历史的后腿。当一切都变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时,社会就停止了进步。

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诸多批评,其实许多都是围绕着对人的创造性培养的缺失展开的,书本上、课堂上、考试时,要的只是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却很少强调创造性的答案,甚至创造性的答案要被扼杀。

人类历史上科学、艺术、商业上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因为它符合过去的正确与标准答案,反而是对正确与标准答案的挑战而产生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不正是这样的创新吗?

目的性

所有的思考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思考时不能漫无目的地思考,而要按照目标、需求和价值进行思考。大致来讲,思考的目的分为三类:

第一类思考,指向现实问题,希望使之得到解决。这包括个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还包括人类的科学、政治、经济、法律、战争等问题。这类思考的目的就是“解决”。

第二类思考,指向心理平衡,或者是情绪的平复,或者是好奇心的满足,思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心理上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不涉及现实层面。比如看一部侦探电影,你最终知道了谁是凶手;又或者你被女朋友抛弃,你一定要得到一个答案——为什么跟我分手?要死得个明明白白。这类思考的目的就是“解释”。

第三类思考,指向理论自洽,这是专业人士的工作,希望通过思考形成一套理论体系。这样的思考,虽然其中包括解释,也可以将其理论用于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但其直接目的只是“创作”。比如,我创作这本《元思维》一书,把我多年的研究、发现与思考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自圆其说,完成一部书稿出版,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在现实当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不是我所能掌控的。

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你思考什么事情,都必须带有强烈而明确的目的性,否则只是胡思乱想,而不叫思考。

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将思考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方面综合地考察认识。

系统性强调,思考问题时必须划定事物的边界,进而对边界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相关性的观察与研究,以获取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属性和规律,由此获得“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规律。

系统性思考将人们对事物零散的认知联系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使人们的认识更为完整、更具穿透力,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使人们的思维更具全局意识和整体性。

逻辑性

逻辑性是评价思考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准,我们经常会问:我们的论述是符合逻辑的吗?但是,什么才叫符合逻辑呢?我认为可细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论证合理,证据充分。也就是我们持有的观点或提出的建议,必须有充足的事实、数据与理论支撑。

第二,前后相关,连贯一致。思维过于跳跃的人,往往会出现逻辑混乱。这一点,我在后面如何提问的章节里面,会专门结合提问来讲解如何提升逻辑性的方法。

第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在大脑中都是多头绪的、立体的、网状的,而思考则需要将其理清要素、层次、顺序,并且以线性方式表达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离开这五性,就是在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