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戈《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1

原谅我在这样的日子发这样的一篇读书感想,只是心中有感,不得不发。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并且每一篇都有直击心灵的点。我是比较喜欢看心理方面的书,读过不少,并且对这方面是思考和感悟也比常人多一点点,所以不用担心我会疯掉什么的。

一个极富魅力的大提琴家,是手记中的第一个病人,他是双相患者——兼有躁狂和抑郁两种病症。躁狂时的状态就是异常兴奋,自我感觉极度良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抑郁是则恰恰相反,情绪低、反应慢、自我评价极端消极。而双相的致命点在于,从躁狂状态转入抑郁状态时,绝望和消极感在巨大的落差中愈发强烈,所以极度痛苦。从山峰一瞬间跌入谷底,实体掉落还有一定的时间,而在心理上,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毫无准备。落差感可想而知。

而主任对“我”(一个实习医生)说:“你别离他太近。”

别离他太近,别对他好奇,你不知道你在凝视深渊。

有一位能如此影响医务人员的患者,我不知这是好是坏,一位极富魅力的患者,“魅力”会大于“患者”。

他许久没有从椅子上起来,在某个瞬间,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开始跌入绝望,那个过程触目惊心,我不知道原来有人崩溃起来,是这么迅猛而无声的。

抑郁者把深渊展现给人看,人不得不看到那些原始的黑暗,于是他们背过身去,避而不见,而抑郁的演奏家,把深渊演奏给人听,人终于从大提琴悲怆的声音里,听到了那比荒芜更荒芜的地方,他们不得不去思考,他们终于得去共情。

在这样两极更替中,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他想死又不敢死,因为害怕死后的遗体不美。所以说,他并不惧怕甚至想要追求死亡,却因为遗体不美这样的原因不肯杀掉自己。这样的想法对我来说不是震惊,而是惊艳。他是一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

“我”对这位大提琴家做了一次访谈,想要探究他的病症起因以及自杀的倾向等问题。

提到了想要杀死的和想要保护的自我是现实中的我还是镜子中的我的问题。

提到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问题——反社会的核心特质是精神病态(与常态相对)

“精神病态”的特征是,好欺骗,不愿承担责任,无道德感,追求刺激,反社会人格者都是极具欺骗性的,更好理解的说法是,他们其实都很有魅力,很聪明,能让听他们说话的人都相信他们所说为真,轻易被他们骗到,反社会人格者是非常擅长博取欢心的。

最后拥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大提琴家仍然出院了,医院虽然不同意,但是他的经纪公司、他的粉丝都在催促着他赶快出院,而作为医生的“我”也就没有办法继续这段故事了。继而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一个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的朋友,从小就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与之相伴而生,而写作和死亡也是互相牵制的。他们对劝他们不要死的那些说法统统无感,因为已经听到麻木,并且“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人对他人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出自林奕含),反而是“我”让朋友把自己想留下的作品都留完了再决定去奔赴死亡这样的话让她深深触动了。作者说从那时起,她就失去了拉一个人的能力。而我想说的是,真正想死的人,你是拉不回来的。死亡的诱人之处在于——摆脱痛苦,如果这痛苦已经达到了个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无论如何也是要死的,不是我劝你一句“好好活着”或者“看开点”这种无关痛痒的话就可以改变的。因为人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那种痛你只是以为自己懂。

也许这些艺术追求者们,和生命较劲的不是死亡,而只是一个,邂逅死亡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穆戈《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