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车与桑代克三大定律

  我干什么似乎都比别人慢一些,课堂上掌控纪律是,学车亦是。每天到驾校总能听到教练的吐槽:“又不是老了,记不住。人家一小时就好了,这都九小时了!”上一次终于倒的差不多啦,今天又倒了一小时,感觉还不错。练着练着,脑海忽然冒出桑代克的定律。

  成就感。练的头一两次,都倒车成功了。虽然有点小问题,好歹也成功了不是?之后练着就有点得意过头,有几次快要成的时候,离合松了,车速就快了起来,加上手上的方向盘也打的不是很利索,车就压线了。想想脑海里冒出的成就感,不就是效果率吗?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应用带来的成功,一点点的“引君入彀”他们能不喜欢学习吗?怎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呢?标准很重要。刚开始,我按照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授。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根本掌握不了。看来学情很重要,要从备课开始,一点点的把课标先分解了。不要怕分解的太简单、太碎。简单了大不了快问快答,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可是要是不够简单,很多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跟着大家陪跑,跟不上、又累、还不舒服。这样还能喜欢上学习,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

  对于准备率,我也没有什么深刻的体验。所谓准备,要广泛的备。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的范围就被局限了。很多时候,学生准备的内容比教师想象的丰富,有时也会冒出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为什么在大部分时光中,我们的学生是不推不动、推了也不动呢?这就要谈学习动机的激发了。不论什么时候,有动机的学生总比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学的快乐,相对也轻松些。比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验。每个学期发下课本,我总要先把语文书看上一遍。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新的故事。有一次,上小学的我拿起一个高中姐姐的语文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读书里的文言文。那时的我根本看不懂每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粗通文意。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读的津津有味。想来,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埋下了一颗故事的种子。这颗种子发出了好奇、发出了想象、发出了创造等许许多多的东西。这种动机的激发是只对小孩子有用吗?依然以我为例。初中第一次上物理课,由于我预习了新课(这是由小学读语文书引发的,我总会预习新开的课程。如果不能给我成就感,就再也不翻,不看了,比如数学和英语。)在老师要求做题的时候,看到我没动。到我这里一看,我已经写好了,问原因,得知我提前做了预习,还在班里进行了表扬。不得不说如果我没有遇到这一切,可能我的物理也会和英语、数学一样一蹶不振。那么,究竟要怎样去准备呢?任务还是必须要布置的,但在布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己愿意动。这时候,教师只是扶一把,最多推一下学生们就能跑起来了。

  举这两个例子,无非是要证明,效果率确实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是很有效的。而提升效果需要准备、练习。那练习率是怎么回事呢?

  练习率。古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不仅仅是思考也是练习,练习加思考才能不迷惘,学习加练习才能不倦怠。练习时,题目不能过滥,滥则不精、则无效。不仅如此,过于泛泛的题海,也消磨着学生本就脆弱的耐心。会的题反复做,自会轻题;不会的反复做,自会渐渐失去自信。由此可见,学生意识不到目的题海,实在是梁山泊的军师。在练习时,要抓住讲授的要点。比如,让学生练习仿写比喻句,就要看他们有没有抓住比喻句的特点。有这个特点练习就是有效,不然恐怕写再多,比喻这种修辞也未得到强化。只是累了、倦了。

                                此文写于2020年11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练车与桑代克三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