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看到《悉达多》这个书名,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记,实际上并不是。它是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的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悉达多的贵族青年的生命成长史。

1.皈依佛门

悉达多,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年轻时,他英俊帅气,聪颖有才,是无数人仰望和羡慕的对象。

可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填补不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有一种空虚感包围着他,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叩问自己的内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此,他不惜伤害自己的父母,执拗地踏上了求证悟道之路。幸好,还有好友乔文达愿意追随,与他一路同行。

他们舍弃了曾经的繁华,脱下华丽的外衣,成了一名食不果腹的沙门。

经过三年的苦修,悉达多学会了思考、等待和斋戒。可是,随后他又发现,成为一名沙门,只是一种表象,生命真正的意义并无所悟。

正在此时,他们遇到了佛陀乔达摩。这位名满天下的得道高人,身边信众如云。好友乔文达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留下来,成为一名忠实的追随者。

悉达多呢,将何去何从?尽管听过了许多大道理,可照此发展,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他的内心还是一片迷惘。

在经过了一番纠结和内心的争斗之后,他勇敢的决定:继续走自己的路。也因此,两个好朋友分道扬镳。

漫漫人生路,没有谁能永远陪你走下去。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吧。

2.堕入红尘

此后,悉达多又游走于红尘之中。他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名妓迦摩罗,并很快坠入情网之中。为了满足由此带来的金钱之需,他跟随著名的商人学做买卖。一开始,他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生态度,反而为他赢来了金钱和爱情。

不得不说,刚进入红尘时,他是以出世的心情行入世之生活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高洁与良善,也渐渐地消磨殆尽。他的内心,逐渐沦陷,物质上的需求与俗世之人并无二致。他沉沦于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而难以自拔,人也日渐焦躁、倦怠,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猛然惊醒,审视着镜子中那个脑肥肠满,业已衰老的容颜时,悉达多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昔日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去了哪里?曾经苦苦追寻的“道”又在何方?

3.河边悟道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他觉得生命了无意义。他来到河边,意欲一死了之。关键时刻,幸亏一声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将他猛然唤醒。生命无常,但摆脱羁绊,及时回头,尚为时不晚。他要做一个崭新快乐的悉达多!

就在河边,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个沉默寡言的船夫。当年,也是他渡着悉达多到的河对岸。而今,他又专注地倾听着悉达多曾经的渴望与烦忧,不褒扬亦不挑剔,在巨大的包容中,让悉达多内心的真我渐渐复苏。

此后,悉达多也学着船夫,在河流或高昂、或低沉的流淌声中,静静悟道。只有抛弃激情和期盼,毫无成见的敞开心胸,才能寻得生命的真谛。

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

4.邂逅儿子

到此为止,你以为悉达多真的达到了与天地之间圆融统一的状态了吗?并没有,新的考验又出现了。

他昔日的恋人,曾经的名妓迦摩罗,在悉达多离开后,也放弃了尘世间的灯红酒绿,向佛陀去求得内心的清净。那时,她已有了悉达多的儿子,虽然对方并不知情。

后来,在佛陀行将涅磐时,迦摩罗带着11岁的儿子去做最后的朝拜。走到距悉达多所在的渡口不远处,不幸被毒蛇咬伤。

谁也没料到,重逢之时,也是永别之日。这样又悲又喜的境遇,让悉达多在无暇多思的情况下,仓促间就接过了成为父亲的重担。

他希望儿子也能跟着自己清修。但小悉达多已经过惯了城市优渥的生活,显然不愿受父亲的约束,更不愿意过这种清贫的生活。

悉达多以为,靠自己的忍耐和亲情,可以让儿子妥协并接受。可是,他想错了,儿子并非是他的附属品。他以为的为对方好,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这仿佛是个命运的轮回。多年以前,为了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全然不顾父母的伤心与绝望,离家出走。此刻,儿子正重蹈覆辙,他偷走了船夫和悉达多仅有的一点积蓄,划船而去。

怎么办呢?作为父亲,他满是不舍;但身为智者,他最终了悟,即便不舍,总有许多风雨,是儿子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没有人能替他扛。

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走向更宽广的天地,才能收获最后的安宁。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时陶醉在书中如诗般精美的句子中,但更打动我内心的,是书中所洋溢的那种宁静淡然的心绪。

悉达多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禅宗的人生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年轻的时候,心思十分单纯,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悉达多选择了求证悟道之路,他怀着信徒般虔诚的心,学习沙门的苦修,也学习佛陀的禅义。他觉得,世界应该是没有外在污染的,所有的一切,都有其本真的状态。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个阶段,他不再盲目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他认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只能靠自己去体悟;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他们就在事物当中。

这个阶段,他也曾堕入红尘,被金钱和美色所迷惑。因为质疑,他不再照搬偶像的行为,而是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实际上,这个阶段,人生经过了几次起起落落,虽身处红尘,但内心早已超然物外。对人世间,真正持有了一颗悲悯之心。正所谓大道至简,精神世界早已达到了纯粹自然的状态。

人的一生,总是在路上,在不停地追寻生命的本质意义。

就像悉达多,渴望追寻永恒的阿特曼(简言之,就是灵魂的意思,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于是,他不停地与旧我告别,走向新的生命旅途。

他先是放弃了贵族的身份与地位,成为苦修的沙门,后又跟随佛陀乔达摩修行。但因为质疑智慧的不可传授,认为人必须得在事上炼,而重入红尘。

他的每一次放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距心中的阿特曼更近了一步。走遍万水千山,历尽生离死别,最终才找到了灵魂安栖之所。

所有向上的路,并非总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蜿蜒曲折,必须要经过许多磨难和痛苦,方能慢慢的、呈螺旋式的上升。

我们都曾用孩童般澄澈的眼睛去打量这个世界,我们也曾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许多沟沟坎坎。所以,这本书虽然是在讲一个智者的故事,其中却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红尘滚滚,世事纷扰,愿你我,也能在磨砺中学习,看淡纷扰,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悉达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