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EOS引以为傲的储存系统-IPFS


90年代以后建立的网站中,我最喜欢的是Mosh to Yanni,不过今天的它只能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出现,告诉我们HTTP在维持网站间的连接方面是有多么的不足。Mosh to Yanni主页的静态内容仍然可以加载,浏览器的渲染也运行得很正常,但是站外的和动态服务的内容已经全都不可访问。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集中管理的Web服务器不可避免的会关机。


而IPFS则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IPFS的做法则是不再关心中心服务器的位置,也不考虑文件的名字和路径,只关注文件中可能出现的内容。把文件放到IPFS节点,它会得到一个新名字,是一个由文件内容计算出的加密哈希值。哈希值直接反映文件的内容,哪怕只修改1比特,哈希值也会完全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上传一张照片,目前的HTTP方式是,将一张照片的数据,完整的存在中心机构提供的存储空间里。


但是在IPFS网络里,你的照片会被生成一个唯一的“哈希指纹”,然后被打碎存储在多个节点上。

每个节点只有这张照片的一部分信息,所以不用担心泄露问题;当你想下载照片的时候,哈希指纹会寻找到之前存储的节点,再拼成原来的完整的照片。


这实际上,就是把整个互联网当做一个大的硬盘,所有参与者共同维护和使用,权利不会掌握在少数的中心手中。


IPFS 的设计思维非常有意思,它从互联网的最底层——数据,也就是文件,来思考问题,颠覆式创新经常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找出事物的本质,从而重新设计该系统的架构。

如果IPFS得以普及,节点数达到一定规模,即使每个节点只存放一点点内容,所累计的空间、带宽和可靠性也远超HTTP能提供的。随之而来,分布式Web会变成地球上最快、最可靠、最大的数据仓库,人类知识也就再也不会湮灭,亚历山大图书馆永远不会倒塌。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详解EOS引以为傲的储存系统-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