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底是谁?

先啰嗦一下周王朝的历史阶段划分。

历史上的周王朝,我们将它分为两段,即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至周幽王(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个周天子)被杀,历时27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历时550年。

东周又分两段,即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这个时期周天子的势力逐步减小,但总体依然是奴隶社会,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因孔子曾编《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与春秋时期时间跨度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周天子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建改革,并通过连年战争吞并了其它小国。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便开始把“战国”作为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诞生了五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那么,到底哪五位是“五霸”呢?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四、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五、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七、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从上面七种说法看,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可以说,“霸主”这个称号,就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总结出来的。首先,要“尊王”,也就是“尊天子以令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才是霸主,否则就不是称霸,而是反对整个中原政治体系了;“攘夷”,就是要维护中原诸侯体系,能够帮助各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会盟”,就是在诸侯中有强大的号召力,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这几点都齐桓公的业绩,齐桓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

晋文公走的路子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重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周襄王复位,于是晋文公声名大噪。由于楚国包围宋国都城,晋文公率齐、宋、秦之军于城濮大败楚军,又在践土和河阳先后组织会盟,周天子也遣人封其为“伯”(霸),甚至周襄王都参加了河阳会盟。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

秦穆公,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内修政理,发展经济,整军经武,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霸),遂称霸西戎。

楚庄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无所作为。亲政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沉着处置国内政变,稳定后方;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对外与晋国多次争霸受挫,却能屡败屡战,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四位,无太多争议。最后一位霸主,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辞通》提到的郑庄公,也算有所作为,先是平定内乱,消弭国家内患,多次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是个“刺头”。后来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两次击败周天子联军。但他不尊王,未攘夷,也只是欺负一下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只能说是有点“霸道”,还不能称为“霸主”。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提到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虽然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这也只是区域性的,对中原影响不大;越国,也只是偷袭灭了吴国,其它也乏善可陈。两国一样,都是小范围内的霸权,不能算是天下霸主。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独树一帜。诚然,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只要是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都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毕竟晋国的基础在那里,这根本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做到。所以这种“五霸”的组合,没啥意思。


所以,最后一位霸主,小吏倾向于宋襄公。虽然宋襄公打仗不咋滴,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并且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所以,小吏认可的“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五霸”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