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6李庆读《徐爱录》感悟:
很多流传百年以上的经典学说,我们往往刚刚学习,或学习了皮毛后,就开始在他人面前夸夸其谈,自以为了解了其真理,并用自己粗浅的知识积累加以揣摩,甚至认为不过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以我过去对孔子,孟子的认识为例,就是这样。越学越知道自己无知。
包括对于阳明先生学说的理解,在五百年前那个时代,很多人也是妄加揣测,轻忽怠慢,这样怎能得先生学说精华呢?所以其弟子徐爱将平生所聆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了下来,半年前,我读《徐爱录》,可以用“不知所云”来形容,半年后的学习,希望顺利。
2019.6.22读《徐爱录-1》感悟:
徐爱是阳明先生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此篇是徐爱跟随先生学习时一些记录,其中大部分是对话论道的形式,刚开始文言文读来颇为生涩,但仔细体会又发现先生说得十分浅显且易懂,而且有不少乐趣。解答了我对于亲民与新民的混淆,也解答了不我在学习过程中将道和术无法区分,以及过分在术上下功夫的问题。
2019.6.23读《徐爱录-2-3》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出自《大学》首篇,之所以徐爱会问先生这里面的内容,是因为阳明先生的学术,与古圣先贤的部分解释似乎有相悖之处。
我们暂且不讨论细节,单从阳明先生及其学生治学的严谨性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求甚解,了解大概意思就自以为理解,而古人是寻根究底,哪怕有一个地方存疑,也要刨根问底搞清楚,这种思维方式,也许可以称之为“治学的匠心”吧,用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上会如何呢?
2019.6.28读《徐爱录-3-4》感悟:
朱熹学派,所讲的“格物致知”指的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认知,所以朱子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其定理。
阳明先生曾经对此深信不疑,才会有后来“格竹七日”的故事。
关于《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说的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至善”,与朱子所言的事物的“定理”,是两回事。
一个是内求,求的是不变的天理。一个是外求,是某一事物的规律与原理,分明说的是两回事,方法方向完全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相悖一说。
至于哪个正确,无关紧要,君子求学,不求同或异,仅仅是求真。这既是格物致知,也是诚意正心。
2019.6.29读《徐爱录-4》感悟:
徐爱问先生:“至善”只是从心上下功夫,但天下还有那么多的道理没有搞懂怎么办?我想这是很多人学习《大学》首章时都存在的困惑,这个章节阳明先生很好的解答了徐爱的疑问,读了十几遍,终于有点儿感觉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在“格物致知”上下功夫,如同阳明先生早年格竹子,也就是希望通过研究事物运行的道理,从而获得智慧。但天下的事物之多,道理之多,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阳明先生的伟大之处就是为我们的智慧修炼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向内求。因为心即理,因为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知行本就是一件是,均源于心。
所以阳明先生用了四件事阐述:孝父母,忠国君,信朋友,仁民众,我们要做到“孝忠信仁”,难道是从上面这些人身上去求吗?很显然不是,这些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心上出发,有这样的孝忠信仁之心,自然会有这样的行,这就是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完全不用从其他地方找寻。
如果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也无需外求,唯有心上下功夫:存天理,去人欲。人欲一除,天理自现,关于这一点,我还得好好体会,这是实证实修的功夫。
徐爱又问道:涉及具体做事的细节道理该怎么办?先生的回答依然如上所述,但换了角度更加实际:唯有人欲杂念是“理”的天敌。这里引用《礼记》的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需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人欲杂念,心根正了,行为语言自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说了这么多,归结成六个字,依然是:存天理,去人欲。想起今天中午和爱人一起吃饭,她说:我吃饱了,再吃就是贪图味蕾享受了。的确如此,一顿饭,往往前面的食物是果腹,是天理,后面吃进去的,便是人欲。 由此看人生的事业,家庭,金钱,关系,情绪都是一样的道理,可将之理解为“中庸”,也可理解为“天道”,依天道行事,谓之中庸,亦谓之天理。
2019.6.30读《徐爱录-5》感悟:
令人称颂的行为,并非是说清楚,做明白就达到了至善的境界。而是无一毫私心私欲,同时广泛的学习,反复的推敲,缜密的思考,明晰的分辨,在心上下功夫,才能达到至善。
2019.7.1读《徐爱录-6》感悟:
本章字面理解: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与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并非一个意思。前者多指“知”与“行”两件事通过努力达成统一。而后者的“知”与“行”就是一件事,为教育世人这个道理,才说“知与行”二字,才说“合一”。
例:一个黑人男性看到一个黑人美女。看到一个美女是“知”,认为对方是美女是“行”。因为是否是美女有一个族群标准,如果不知道这个审美标准,便不会认为该黑人女性是美女。一般来说,黄种人和黑种人审美有一定区别。所以,当一个黑种人女性出现在一个黄种人男性面前,即使这个女性在他们种族是公认的美女,在这个黄人男性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女性。所以看到是“知”,认为对方是女人是“行”。所以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男人看到了一个女人。
以上是最简单的常识概念,是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做到的知行合一。
换个例子:冬天,一个爸爸带着五岁的孩子在河边上散步,孩子一不小心滑到了水里。爸爸二话不说就跳下水将孩子救了起来。这个过程爸爸完全不会考虑天冷或救上来有能获得任何好处。“夫爱”驱使着这位父亲做出了救孩子的动作。爱孩子是知,知得真切,自然无我救孩子,便是行。这是父母对孩子之爱的知行合一。
换个场景,依然是冬天,一个男人在河边散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小心掉到河里,男人毫不犹豫就跳到河里将孩子救起来。这个父亲每天都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善良,那么善良是“知”,救人便知之真切后的“行”,这一点他做到了知行合一。
或者,遇到上述这种情况,男人犹豫再三,权衡利弊。之后也许依然会救人,但算不上真正的知行合一。因为其中有私,不是纯乎天理的心发出来的救人行为,就算不上“知行合一”。
所以,知行合一,落到事上,还是从摒弃私欲,存养本心开始。
但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下水救人的时候,是找救生圈,还是用绳索竹竿,或是自己下水:下水后直接从前面游过去抱着他,还是从后面悄悄接近,或者让他抓住你扔过来的物体?不同的的方法的学习,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难道不需要考虑么? 需要考虑,但这些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很快都能掌握,如果我们有一颗纯粹无我利他之心,必然会选择一个最大把握能有利于救人的方法。
举例再多,还是一个心的问题,此心是“知”,也是“行”。
2019.7.2读《徐爱录-7》感悟:
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人生很多事是命中注定的,但却又并非全部,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发现自己那颗与天道趋同的心,时刻提防自己的恶,发扬自己的善,做人该做的事,而不是动物该做的事。之前的学问思辨,都不过是在确定作为人,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
2019.7.3读《徐爱录-8-9》感悟:
人心与道心,就向知行合一一样,并不是二元对立同时存在的,有时候就是一个表达,人心就是人心,道心就是道心,人心私欲而发,道心因天理而存,并不存在人心被道心主宰,或是道心被人心所占据,一直以来这个地方,我也是有误解的。我们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心,要么人心要么道心。只有保持中正,不被私欲左右,才能长存于道心。这就像知行合一的说法,知与行皆发于心,说二合一,只不过是为我们日常行为和思想,都回归心之本体。这样一说,似乎又变成了两个概念。哈哈哈哈,道,越说越绕,理,越辩越明。
2019.7.4读《徐爱录-10》感悟:
阳明先生对于孔子删述六经曾经给过积极解释,这里当问及王通仿作经书时,阳明先生同样从正门角度予以了肯定。这里阳明先生问到关键一点:阐明圣贤之道是指让人返璞归真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还是用华丽的词语文章来哗众取宠呢?毋庸置疑,是前者。无论谁写的,形式如何,只要是为大义,均值得肯定。
2019.7.5读《徐爱录-11》感悟:
这部分阳明先生给出孔子删述六经的根本原因。只有四个字:抑恶扬善。
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个媒体人学习,甚至每一个平时会发朋友圈的个人学习。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多讲正面积极的故事,少讲负面消极的故事,而负面消极的故事,只需要说出他的结果即可,并不需要告知详细情况,以免有人出于私心私欲而去模仿。
我们看之前被唾弃的超级大号咪蒙,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案例,宣扬太多的负面情绪和不正确的价值观,成败皆源于未理解孔子的抑恶扬善的思想。
再看我们手机端的各类新闻APP,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太多负面新闻极其详细介绍,不少都是激发人性之恶的。我因此取关了和卸载了很多这种APP和公众号,最后新闻,只看人民日报。这一点上,人民日报和孔子删述六经思想是一致:抑恶扬善。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发朋友圈了。好事讲清细节,便于他人学习,坏事之讲结果,警告世人莫为。
2019.7.6读《徐爱录-12》感悟:
这部分徐爱问到为何孔子会删述《三坟》这类书。这部分内容初读起来,不知所云,必须要查阅资料才能知其究竟。
《三坟》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是属于我国最早的古籍。先生所说的“三王”,是知夏禹,商汤,周文王。
为何孔子删古书,徐爱还是延续上一章节的问题,孔子不仅为抑恶扬善删述六经,连好多古书内容都被孔子删去了。自然会引发我们的疑问,古圣先贤的智慧,为何也要删去。
先生回答:上古时期的治世方法,因为时代不同,再用已不合时宜。夏,商,周等我方法,后世也无法学习,既然如此,也可删去。
但先生提出了一个对于佛道的批判,让我存疑。先生认为:佛道遵循上古时期的无为而治,与“三王”根据具体世情而施行各自的治理方法似乎有悖。真是如此么?我们学习的道德经与佛家经典智慧,似乎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共通和值得借鉴之处呢。这个地方,还需反复琢磨,阳明先生的真正想法。
2019.7.7读《徐爱录-13》感悟:
史书也好,经书也好,形式不重要,其中的要阐释的道义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用史书经书抑恶扬善的方式,去规范我们的言行。好事,描述细节,宣扬善果,坏事删去细节,阐释恶果。
2019.7.8李庆读《徐爱录-14完》感悟:
徐爱说因为受到前人学术的影响,刚开始听到先生的教诲是惊骇不已,茫茫然没有头绪。想想自己,刚开始接触知行合一,致良知时,也是每天在惊骇,错愕,懊悔中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知其要义,所有问题都是自身的问题,需要在心上和事上下功夫。这样日积月累,日拱一卒,内心的纠结越来越少,即使今天遇到城市改造要拆店铺门头这样的事情时,也能坦然面对。
这件事,站在政府角度,国家财政拨款,进行城市改造美化升级,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为了让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更好,作为商家和公民都应该支持。
站在执法者行者的角度讲,这是工作,照章办事。我们的门头,过去合规合法,而且对周边坏境更多的是美化而非丑化。按市政府当下的整改要求,一道切,现在看来就属于违规,其中固然有不合理之处,但执法人员不会为难任何一个合法经营的商家,该拆就拆。他们是真正的在为城市更美好在做工作的一群人,即使炎热的夏天,也需要和每个商家个人耐心沟通,以避免矛盾激化,影响后续工作推进。
通过执法人员了解到,好多小商铺因此城市改造,拆掉门头而关门大吉了。我想,如果我们因为拆了一个门头就无法经营,说明我们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拆掉一个门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为了让我们在产品上更努力,并不一定是坏事。
但和执法人员和其他商家聊天中也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拆店门头,是不理解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站在“我”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代表“私”,代表“自身利益”。因为利益收到损害,所以不愿意。但我们经营,仅仅是为“利”么?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感谢阳明心学,让我们面对问题,多了份淡定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