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经历着选择与被选择,爱与被爱,放弃与被放弃,而无论你是动作的施予者还是接受者,孤独的本质其实都一样。我们害怕孤独所以选择陪伴者,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无论你作为选择的哪一方,选择本身其实并无对错,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永远的陪伴者,因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相互需要,这种需要的前提是“相互”。所以当你主动或是被动地选择孤独时,不要太过计较。漫漫人生,总要学会接纳,接纳一个人的突然出现也要接纳一个人的离开。接纳本身其实是一种温柔,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温柔。时光缓缓,希望你足够幸运,可以遇到一个相互需要,相互扶持,愿意和彼此度过一生的人。怎样判断你遇到的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想,应该是当你遇见了一个人,对方可以填补你生命中缺失的或是渴望的东西,当你想到余生可以和这个人一起度过时,觉得余生可以不再孤独同时也充满期待与希望,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彼此都不愿放开对方的手,也许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人”。

每个人生来也都是残缺的,在你经历了一段独行后,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可以填补你生命空白的人,所谓天作之合,或许就是相互需要,而这份需要也恰恰是对方所特有的。就像榫卯结构一样,所有的榫和所有的卯都是相似的,可每一对榫卯结构都只有那唯一一个契合的配对,也就是说所有的榫卯哪怕不适合经历过打磨也可以凑合着用,可总有那么一个不一样的存在,是与之共存的契合体。而事实是,这样的理论是一种理想主义,“完全的”契合是应该是一种主观认识,要允许差异的存在,榫和卯进行必要的调整,彼此磨掉不适的地方,才能结合的更加紧密。即便这样,也有主次之分,若是以磨合为主,可能会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还是要以“足以契合”为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