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会重用韩信?

【原文1】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当年,淮阴人韩信,家境贫苦,没有德、功,无法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生意,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讨厌他。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洗衣物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韩信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有什么回报吗?!”淮阴的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其实胆小。”并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怯。

【解析】

韩信的“家境”除了贫寒,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韩信有文化还“佩剑”,说明出身是高于普通百姓的,最起码是个“士族”,在古代封建制下,士族以上阶级“不劳作”是正常的,所以韩信家境落魄,什么也不会干是正常现象。

“漂母寄食”和“胯下之辱”,就是在讲韩信的“性情”养成记。韩信这样“性情”的人,也决定了必然要被刘邦所用!

【原文2】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译文】

等到项梁渡过淮河,韩信持剑去跟随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韩信数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用。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了法,应当被斩。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恰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而不处斩。与他交谈,非常喜欢,将韩信的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解析】

在秦汉时期是特别讲究出身门第的,韩信既无大功,又无人举荐,是很难被重用和信任的,项梁和项羽都不在意韩信是情有可原的。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逆袭还是要等待有人举荐。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的这句话真的不仅说出了刘邦的心中所想,更是说出了刘邦那些同乡将领夏侯婴、萧何、樊哙等人的心中所想,所以夏侯婴才会保全韩信。刘邦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句“豪言”和夏侯婴的“奏报”而重用韩信!

【原文3】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翻译】

韩信多次与萧何聊天,萧何非常惊奇他的见识。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好多都唱歌思念想东归故乡,很多人半路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去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禀报,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愤怒,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

【解析】

韩信是“治粟都尉”(掌管粮草生产),萧何又掌管汉军后勤,自然有很对与韩信直面交流的机会。韩信与萧何聊天聊的什么内容,也没有记载,但一点可以确定的,刘邦是缺少韩信这样的“大将军”的!

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是汉初开国第一功臣!这里就讲一下夏侯婴、萧何为何“玩命”的举荐韩信。

1、夏侯婴是将军,长期带兵,战功卓著,通过一个人的“秉性”和言语来判断韩信的“大将军”之才还是没有问题的。

2、萧何类似于刘邦的“总管家”,对刘邦集团内部的“实情”必然了解,清楚需要什么,更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韩信就是他们最需要的综合型控制全局的军事人才。

本质上,更加重要的还是刘邦集团的这种“同命”的集体利益关系,为了保存和发展“共同集体”主动采取一切办法。

从另一面看,刘邦一开始为何没有重用韩信呢,一是夏侯婴的“举荐”缺乏说服力;二是刘邦不可能随便让一个“外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否则对刘邦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和“隐患”。就好比一个大企业老板,会直接从社会上招聘一个副总吗?不可能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的,这是“风险”问题!

【原文4】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文】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为什么逃跑的人是谁?”萧何道:“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有数十位,你都不去追,追韩信,纯粹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至于韩,却是天下无双。大王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作王,就不用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图谋大业的人了。就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愁沉闷地一直呆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份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是韩信所以要离开的原因啊。大王如果要真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这才行啊。”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解析】

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刘邦对些逃亡的将领根本不在意,包括韩信。那些人都是“活板子”,走了,马上就有人填上。萧何就不一样了,这是自己的“固定板子”,没了,房子就塌了!

萧何的大力举荐就是给刘邦一个“定心丸”,哪怕刘邦心里不舒服,也无可奈何。“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在古代要以“王拜将”,这可不是一般“大将军”可以享受得起的礼仪,甚至夏侯婴、樊哙都不会受到刘邦如此礼遇。

(《资治通鉴》刘邦为何能吸引到顶级人才!),此文讲过刘邦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刘邦与韩信也是“联盟”关系,更是多了一层“利益关系”。

第一,刘邦要将军事总指挥权全部交予韩信;

第二,韩信对刘邦虽然是“隶属”关系,韩信在外并不受刘邦节制(后期刘邦多次抢夺韩信军队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三,韩信对打下的城池的人口资源分配,甚至税赋、征兵都拥有支配权;

第四,韩信与刘邦的“联盟关系”类似于“共分天下”;

第五,严格意义上讲,韩信并不是刘邦的“属臣”,类似于楚怀王与项羽、刘邦之间的关系,与萧何、夏侯婴等人不是一个性质。

这就是刘邦在当初对韩信的“厚待”,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刘邦集团太缺“韩信”了!这也是之后刘邦除了与项羽大战外,还多次架空韩信,主要原因,万一不小心,韩信就是第二个“项羽”。

【悟道言商】

好多的企业在创业过程尚未完全稳定的时候,也会有类似“刘邦、韩信”的情况。比如某互联网集团在创业时,拉进来的台湾籍“大佬”,对后续的融资和制度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之后的企业发展和创始人也是顺风顺飞,成为国内巨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为何会重用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