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不焦虑,从《园丁与木匠》开始

         翻开封面之前,完全想象不到我会读到一本什么样的书。以往买书之前,还会搜搜评论,拿到新书了会看看封底封面的推荐;这次什么也没做,感觉是在读第一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时耗尽所有的热情(啊呸!纯粹找借口。)甚至当我读完序言和第一章,我还是没有回头看看这本书的作者姓名——这样确实很对不起这位了不起的作者。

        可是当我在忙碌的间隙翻开书,直奔引言《你是园丁,还是木匠》,有一段文字迅速吸引了我:

         这是瞎说什么大实话呢!作者你这样坦率地把父母们鲜为人知的秘密大喇喇地说出来,丝毫不掩饰,这样真的好吗?看来这位作者深谙父母的心理,简直是同道中人啊!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哪些“育儿新方法”的呢?他写到:

         这让我再一次欢快地笑出鹅叫!这位作者,当你用“夸下海口”来描述你的同行,你确定这本书不会遭受强烈的指责?何况,你这本书不也是关于育儿的么?

       可是作者迅速让我陷入沉思。——因为即使在这篇引言里,作者也提出了非常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虽然我读书少,可是这本书中的观点真的与众不同啊!

        作者告诉我们:父母不是一项工作,育儿没有说明书。

        何为“工作”?工作就有目的,比如获得收入或者自我;工作就有考核标准,比如做销售的需要完成多少销售任务,培训师要为企业完成培训目标,教师有教学任务和职称评定系统;工作就有上下班时间,即使是996工作制的社畜,也有下班时间有休假机会;工作意味着有优化工作的方式方法,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们都是特别擅长改善工作方法的人;工作能够产生结果,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有可以衡量的成果。

        可是做父母可不能用“工作”来界定。“为人父母”若是一份工作,就一定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正因为如此,在咱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多少悲剧啊!

         5月25日,山东发生一起15岁女儿弑母惨案。母亲张某是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律师,离异后一边工作一边拉扯女儿长大,母亲对自己的职业要求颇高,对女儿的学习成绩也有很高要求,她一直要求孩子成绩一定要保持在班级前三名。前段时间上网课期间,两人就为女儿学习不够认真、成绩下滑到班级十名左右发生过矛盾。长久以来过于严格的要求使得女儿渐渐埋下痛苦、仇恨的种子——如果这位妈妈在养育女儿的时候,不是定下这样严苛单一的目标,甚至不要以人生的起落来评价孩子和自己的功与过,该多好啊!

        在网上搜一搜,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惨剧:2016年,北大学子弑母案;2017年2月,重庆14岁男孩因起床气跳楼事件;2017年4月,重庆10岁男孩因禁止看电视跳楼事件;2018年,湖南12岁男孩弑母案;2019年,江苏13岁男孩弑母案;2019年,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2020年2月,四川眉山13岁男孩弑母案;2020年3月,厦门中学生杀母伤父案……多少惨案是源于父母对孩子只用单一的、明确的、严格的目标加以要求!

        即使是没有发展到如此极端的结果,有意无意以单一标准要求孩子或者父母自己,而导致心理抑郁、矛盾重重的还少吗?

        成都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接孩子放学的视频,孩子兴高采烈地说自己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自己考了倒数第二,坏消息是没有及格。从视频中,能看到孩子特别开心,咱们也能感觉到发视频的家长看到孩子快乐时的开心。不过,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却是各种丧。

        看看这些评论:家里没矿的,相信快乐教育你就输了。孩子不懂事就算了,家长不能不懂事。别人家孩子快乐就行了,快乐教育嘛,别的家长更快乐。现在以不及格为荣了吗?现在笑,未来哭。一棵棵快乐教育的小韭菜。其他家长:太好了,少了个竞争者。小学如果不及格,将来在这个社会很大概率活得不轻松。快乐最重要,好一碗毒鸡汤。

       这些评论看得人难过不已。难道咱们的世界连一个小孩单纯的快乐也容不下了吗?考试没及格考了倒数第二就应该嚎啕大哭吗?现代教育是在为工业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力的背景下产生的,追求成绩或许是部分学校的目标,可是这不应该是父母的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跟我一样,每当我听说我父母朋友的孩子考了很好的大学,找了让人羡慕的工作,拿着高薪等等,就会不自觉地感觉很惭愧,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孩子,大概会让父母失望了。

        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跟我一样,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父母的书籍,看到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也会特别焦虑,觉得自己做父母做得太糟糕,学的技巧和知识太少了,而我的孩子会因为我做得不够好而终身被困一事无成……

       我曾经为此焦虑不已,并积极报名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幻想中”母慈子孝“的场景并没有成为我家的日常。以往我以为,是因为我学得还不够,练习得太少。

        5月时,有政协委员提议“家长”也要上课,拿“合格父母”证书。许多人感慨:父母这样重要,竟然是天底下唯一不用学习,不用考试,不用走后门,不需要资格证,可以轻松随意上岗的职业。这样的评价几乎一边倒地得到拥护。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父母不是一门职业。如果养育孩子是为了成功地创造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成年人,那简直太糟糕了!

        父母确实需要学习,可是,不是简单地学习某种技巧方法,不是为了创造某一种特定的孩子;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爱,是感受与孩子在一起生活时的点滴快乐时光,享受身心愉悦。爱孩子,不是为了用某个模具改变孩子,而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

        就像书名中所提到的,作者拿园丁和木匠打比方。木匠是拿着图纸,有了预定目标之后,再对木材进行改造,制造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产品。这就像我们当下大多数父母,不顾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的期望,一心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父母应该像园丁,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园丁努力为植物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播种、耕种、施肥、除虫……至于植物会长成什么样子,那是由植物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好的父母也是如此啊,为孩子提供充满爱的安全的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得以蓬勃发展,成长为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园丁知道植物园中永远有不按照自己期望成长的植物,虫病永远会再次出现,可是,当被遗忘的水仙开出花儿来,当竹子的根从另一个角落钻出地面,当藤蔓在不知不觉中爬满一面墙……园丁就在丛中笑。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方法,不是某个衡量标准,而是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园丁与木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父母,不焦虑,从《园丁与木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