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月总结

三月养成一个特别奇特的习惯:早上一睁眼,顺手摸到床头的kindle,然后开始阅读至少一小时。曾经有几天试图把这个习惯改成睁眼——起床——看书,结果发现一起床,就会走出卧室,走出卧室就会打开手机,阅读随之被很多事情打扰。目前这个习惯有点不那么完美,但是阅读效率出非常高。《希腊人的故事》、《书剑恩仇录》都是躺床上看完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习惯?

Atomic Habits这本书里说:一个新习惯越具体越容易实施,首先要有具体的时间的地点。人们通常认为养不成一个习惯是因为缺乏动力,实际上是缺乏具体行动的时间和地点。遗憾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合适的时间去做一件事。

我的这个习惯恰好不自觉得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时间是一睁眼,地点是卧室的床上。极其轻松养成了习惯。

如果给这个月的阅读打分,满分10,我打9.5分,总体来说比较满意。毕竟读书不是目的,作用于生活才有其意义。

这个月完整读完4本书:《希腊人的故事》第二卷和第三卷,《书剑恩仇录》,《这里是中国》

在读两本:《生活于趣味》和Atomic Habits,估计这两天读完。


《这里是中国》带给我的是探索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知识的传达方式。多提问,多关注事物的来龙去脉。此外,除了去远方看风景,应该多深入了解身边的景物。受此启发,我和先生计划每个周末探索一个新地方。昨天计划去亓连关爬野长城,据说交界河可能是朱元璋和元朝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的地方。考虑到爬山的难度和兰先生的膝盖(珍爱生命,远离足球),转而去昌赤路看燕山杏花。经过十三陵,到达延庆,漫山遍野的杏花,从山下一直开满山顶,像雾又像雪,特别壮观。稍有遗憾的是因为疫情,观花的步道全都封了,不能深入花海。路上有很多被剪掉的杏花枝,估计是影响到行车安全。我很想下车抬几只回家,可是路上不能停车。

从《光阴里的老北京》知道北京种植杏树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杏树在北京种植非常普遍,前几年每到初夏鲜杏上市的时候,我都会做一两瓶杏酱。北京名杏多达40余种。最著名的是房山的大香白杏,二白杏,昌平桃峪口的灯笼红,十三陵的山黄杏等等,据说慈禧最喜欢的是门头沟的香白杏。今年初夏,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尝到不同的杏。


除了《这里是中国》最喜欢的是梁启超先先生的《生活于趣味》,他的“趣味”和“学问之道”让我颇为受益。前几篇关于中国文学的张杰读起来可能会有一点点吃力,如果感兴趣可以从《美术与科学》部分开始读。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观察自然”是美术和科学的共同诀窍。热心和冷脑相结合是创造第一流艺术品的主要条件。

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现代人太讲究功利,读书都要考虑如何变现,哪里还有半点趣味在里面。

梁启超的学问之路强调三点:

1. 无所为

2. 不息

3. 深入研究

4. 找朋友

倘若能做到这几点,我想深入一个领域吧。

研究学问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这两本书可以登上我的20年的好书榜单。

下月继续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三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