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存亡之基

吕蒙虽然已经从一个士兵进入了军官行列,但是如果他没有完成素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即使他再忠心耿耿,再拼命报答孙权的知遇之恩也只能是孙权众多普通将领中的一员,不可能异军突起成为孙吴又一名出色的主帅,那么吕蒙提升素质的秘诀是什么呢?谁又为他素质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吕蒙他完成素质上提升的秘诀一条,读书充电,谁督促他完成这一点呢?就是比他还年轻四岁的孙权,原来孙权在继承权位以后发展势头向上,他就在将领当中物色一些人选着意地加以培养,其中选中的两位一个是吕蒙,一个是蒋钦,于是他就对这二位说,现今你们开始带领较多的军队统一作战,你们现在应该抽出时间来读一点有用的书,提升自己,开阔眼界。那个时候吕蒙还没有完全脱离他的愣头青状态,于是就随口回答说,主公啊,实在是军务太忙了,忙碌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时间来读书啊。孙权一听,脸色顿时严肃起来,说了一段至今都还发人深省的话,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自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免勖邪?这段话的意思大抵说起来是这个样子,就是我让你们读书哪里是要你们去熟读儒经?到太学里面去当博士教官啊,那个时候京城中央的太学每种经典的教官,就叫做博士,不是学位,就是官职,我们现今的博士学位就是从汉代博士官来的。我不是让你们去当博士教官,所以你们不一定要熟读那么多书,我让你们读书主要是让你们涉猎有用的书,然后来了解过去的重大事件,你说公务多比得上我多吗?这句话分量很重,你说忙比得上我吗?但是我少年时代就读过了《诗经》《尚书》《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比较深奥的《易经》,但是到了掌权管事以后,再忙我也抽出时间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史书,这三部史书当时称为“三史”,实际上这个就相当于西汉史,东汉史,和西汉以前的先秦史,我读了三部史书,还有各家的兵法,自己感到大有收获,像你们二位即年轻又聪明,所以一学肯定大有收获,曹孟德都说他老而好学,你们怎么就不能会不自己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争取向上呢?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这样。

孙权谆谆教导吕蒙的这番话不仅告诉吕蒙如何读书提高自己的素质,也暗藏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竞争的玄机,那么读书究竟具有怎样的窍门,竞争激烈的三国孙权刘备曹操最终是凭借什么做大做强的呢?知识就是力量当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识来充电,这就关系到充点是否成功,为什么呢?知识太多了,人生有限,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书,对有充分时间的人来说是享受,但是对于时间非常紧张的人来说就是奢侈,所以凡是时间紧的人,工作任务重的人,如果要读书的话,一定要精心选择,那么孙权给吕蒙开了七部书,这就是《孙子兵法》《六韬》这两本属于兵书,还有五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五本全部是史书,统兵打仗的将领,读兵书是本分,为什么还要读史书,这个秘诀在这个地方,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所以统兵的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一定要熟悉历史的政治风云,还有战争是集体性的行为,所以统兵将领一定要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他的力量,而在古代描绘展现政治风云的,描绘人际关系的最集中的莫过于史书。所以孙权给他开了五部史书,实际上刘备要刘禅读的书里面也列了《汉书》等史书,可以见历史书在此前的古代是有实用性的用途。书都要怎么读,你会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书怎么不会读?那一页一页地读呗,不一定,读书方法的问题不是小问题,而且还往往关系到教育体制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应试教育害死人,其实真正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是东汉,就是吕蒙,周瑜他们所在的东汉,东汉朝廷选拔人才怎么选拔?首先在各个郡按二十万人口举荐一人的比例,每一年举荐人才,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在兴盛的时候是五千万,按这个比例每一年举荐出来的孝廉大约有二百五十人,但名义上是必须孝顺廉洁,就是首先在基层选拔,推选的时候是以品德为重,但是光要有品德还不行,还要有你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怎么看呢?就把每一年的孝廉集中到京城洛阳考试,考试合格以后就可以进入官员的预备队伍,就可以进入官场。考试怎么考?考儒家经典,从众多的儒家经典当中任意抽取一段进行诠释,进行挥发,尽情的抒发你的见解,但是谁知道它这一段在哪啊,所以说要读的不熟你就不知道它这一段话出自是哪个地方,而且就是知道出自于哪个地方这段话怎么解释,因为在东汉时候同一部经典,同一句话,不同学派的人解释都不一样,所以最终这个考试是决定你的命运的,是一根指挥棒,指挥你必须把每一部儒家经典读得精熟,读得烂透,否则你过不了这一关你就当不了官,你未来你就干别的去了,进入官僚队伍那休想,当然读书人谁不想进入官场呢?这是最高目标,所以整个教育就围绕着儒家经典的学习,而且要读书读熟读精,至于这些儒家经典里面的含义内容,是不是都是对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能力的提高有帮助那就不管,因为这是敲门砖,这种教育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肯定是应试教育,那么反过来看孙权对吕蒙的叮嘱,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深透地了解他的用心了,他说我不要你们熟读儒经去当博士,言外之意我不要你们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不让你们去当老儒生,老儒生能够统兵吗?统不了兵的,要你们走新路,什么是新路呢?就是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选取有用的书籍,特别是史书,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的大事,然后从中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孙权这一段话里面含的玄机不仅对于孙权为什么要勉励吕蒙读书向上,对于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也大有帮助,孙权能够把江东做大做强靠什么?以往说靠人才,这不错,也有人说靠智谋,这也不错,但是归根结底据我看来是学习竞争靠学习),你看孙权自己就率先垂范,努力学习,还勉励自己的大臣,未来当大臣的年轻将领读书学习,大有把孙吴政权建设成学习型政权的模样,君臣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才能出智谋,才能取得辉煌的战功,所以归根结底法宝还是在读书学习。什么因素促使孙权这样做呢?竞争压力大,我们现在说竞争压力山大,实际上孙权也是压力山大,看曹操自己都说他老而好学,我们现在不抓紧学习,将来肯定要吃这个老“学习模范”的亏,而且要吃大亏,所以孙权感觉有压力,压力挺大,所以他督促自己,而且还督促自己手下的将领读书学习。我们以往讲三国讲智谋的竞争,讲武力的竞争,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竞争,就是读书学习上的竞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孙吴的情形,曹魏呢?曹魏曹操自己也说他是老而好学,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当然人品上面是各有表现,但是读书爱读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蜀汉呢?刘备在临终时候对后主刘禅叮咛就是要叫他读书,而且还开了书单的,诸葛亮在荆州和徐庶他们都是游学,诸葛亮有那么大智慧这都跟他在荆州的读书学习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三国的君臣都在战争频繁的时间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形成了在读书方面的强烈的竞争态势,所以这才是三国竞争的关键性的竞争,那么最后的效果怎么样呢?就是凡是在读书学习上抓紧时间完成了上进的能够从小到大建立自己的雄伟的事业,不管是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样,反过来完全不读书,不学习的即使是机缘让他们一度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比如说是董卓,比如说是吕布,但是最终都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这就是读书学习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人生的结局。

三国时期的竞争不仅是武力的竞争,谋略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读书学习的竞争,孔明日后的隆中对策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赤壁之战时又提出连吴抗曹的大谋略,都得益于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学习,存亡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