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释性AI

  • 1 可解释性AI
  • 2 决策树
  • 3 进入神经支持的决策树

1 可解释性AI

    如今,AI已经可以做决定,但我们仍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AI就像一个黑匣子,能自己做出决定,但是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缘由。比如我们建立一个AI模型,输入数据,然后再输出结果,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解释AI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需要了解AI如何得出某个结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接受一个在没有上下文或解释的情况下输出的结果。

    端到端的深度学习,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是其不透明性或不可解释性,比如说识别一张照片中的物体,机器做出的判断是基于哪些有效特征,我们无从得知。在计算机视觉中,神经网络是准确的,但无法解释。决策树是可解释的,但不准确。

    随着神经网络模型越来越复杂,在准确性越来越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之间做出妥协,因为两者常难以兼顾。尤其随着在深度学习模型上进一步推进,经常会牵扯到几百万个乃至数十亿的参数。结果是,有时候研究人员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型,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缘由。如用一个高准确率的模型来预测一个人患病的几率,却只能给医生呈现一个数字,或是“阳性”的诊断,而无具体佐证,那么,即便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医生看来也用处不大——因为医生并不知其结论是如何被推导出的。

    这意味着金融和医学等应用领域的从业者被迫陷入两难境地:选择一个无法解释的、准确的模型,还是一个不准确的、可解释的模型。

2 决策树

    另一种方法是用可解释的模型代替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之前,决策树是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的黄金标准。下面演示决策树的可解释性,它通过将每个预测分解为一系列决策来工作。

可解释性AI_第1张图片

    与仅仅预测“super burger”或“waffle fries”不同,上面的决策树将输出一系列导致最终预测的决策。然后可以分别对这些中间决策进行验证或质疑。因此,经典的机器学习将这种模型称为“可解释的”。
但是,就准确性而言,决策树在图像分类数据集上落后于神经网络达40%。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混合算法也表现不佳,甚至在 CIFAR10 数据集上都无法和神经网络相提并论。

3 进入神经支持的决策树

    将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结合起来,保持高层次的可解释性,同时用神经网络进行低层次的决策。如下图所示,研究者称这种模型为「神经支持决策树(NBDT)」,并表示这种模型在保留决策树的可解释性的同时,也能够媲美神经网络的准确性。

可解释性AI_第2张图片
具体算法参考

  • https://arxiv.org/pdf/2004.00221.pdf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015811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utm_oi=977115204467802112

你可能感兴趣的:(决策树,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