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二)

成为一个“不外求”的人。

“当然今天罗胖的十分钟节目讲的也是斯多格学派,本质上也是这个,就是不外求。儒家经典叫慎独,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所有的修行、学习、努力、练习的最高目标,都是不依赖于反馈而获得意义感。我不需要别人给我反馈,我也知道自己该去哪,我也知道我该怎么做,我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怕我流落到荒岛上,我仍然能够按照内心最大的原则,我的第一性原理去安排我的这一天,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修行和练习的所有目的。”

上面这段话,来自最近得到app上的一次直播课中,脱不花老师关于反馈机制的演讲。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因为里面最触动我的三个字“不外求”。

脱不花老师提到说“不外求”也就是儒家中的“慎独”,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针对“慎独”二字的这般解释。而我第一次听到“慎独”,是在高一。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浅薄,那时对于“慎独”的理解只能是自律,换言之,即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规规矩矩地行事为人。然而,经过十年撕扯的青春,当际遇脱不花老师传递的关于“慎独”即是“不外求”的信息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以前的认识之粗鄙及现在共鸣之深刻。

当然,就是现在,关于“慎独”的解释也一定是千人千面的。但“不外求”一定是众多解释中比较完整的一个版本了。

政治哲学里说,人是社会的产物。既是社会的产物,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人也是关系的产物。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实验,结论是最幸福的人往往拥有最好的亲密关系,而非其他。由此看来,“不外求”与这个结论好像是相悖的。其实不然,由于人本身是以自我为中的存在,所以一旦开始外求,导致的结果不是摧毁别人就是自我摧毁,因此,为了最好的亲密关系,首先应该学会不外求。

而学会不外求,首先应该给“不外求”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开头引用的脱不花老师的话,我想,已经给出了几乎全部的解释了。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想可以是一句话,一切都是自己的事。当我有这样清醒的意识,我不说完全,但很大程度上,我解放了自己,同时也给了身边的人自由。

在我看来,嫉妒纷争,抱怨不满,懒惰乏趣等等问题,好像都可以被这个自我认知给解决,不过前提是,这个自我认知已经成为了本能,不然就还需要下意识地训练,这可能很难,但只要训练,就会不断进步,越来越成熟和自由。脱不花老师把这个过程叫做“我们作为一个人修行和练习的所有目的”。

我已经忘记了是在哪一个瞬间,自己忽然明白这个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不想讲述我成长的痛苦,但我想把这些痛苦带来的良性思考记录下来,或许也是因为脱不花老师的说法让我产生了记录的动力。

当我本能地知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事时,我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心态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认知绝非自责,而是积极冷静地面对问题,从而对问题产生所有权以及主导权,主导权又激发独立思考和行动力,于是良性循环就开始了。这一切的开关只有一个,就是“不外求”,把所求于周围的世界的满足感,转回到自己的内心,这样成长的方向一定是越来越强大的。

目前,我正受益于这一自我认知,且不断地从过去的伤害和失败,以及自我性格的缺陷当中恢复过来。

不过,人生其实也是很短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终其一生所求的,不过是一个真正的满足呢?这其实也是我们不断外求的最底层原因。但是外求的结果,一定是永远的不满足,只是尚有一大部分朋友,还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或者沉溺于短暂的满足(江湖上人称“小确幸”吧)而已。“不外求”的确是求索真正满足的起点,但我如何才能达到终点,收获真正的满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