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时缅怀先辈

水木秦暘

    新中国70华诞,四海同庆,万众欢腾,大江南北,一派祥和。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建设家园,为了造福后代,无数先辈投身到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之中,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宝贵生命,许多革命前辈甚至无名无姓,永远沉寂于历史长河。我的先辈也不例外,他们有的投笔从戎,有的英年早逝,不为人知。故撰写此文,以表缅怀。为了新中国,他们奉献了毕生,他们便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前辈们的代表。
    外曾祖父解放前毕业于西安师范、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国立西北大学。学成后在县中学、省立一中等任教,之后投身革命从军从政,最初担任过爱国将领杨虎城的秘书。1941年他在省抗敌后援会任职,遭人陷害差点丧命,经于右任等人营救才免于一死,但蒙冤服刑五年。之后任凤翔、周至两县县长。他一生热爱戏剧,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前半生,他于乱世之中投笔从戎,后半生,他重回文化教育事业以笔为伴。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大学教员、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及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长、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顾问等职,整理了许多流传和散落于民间的元曲,撰写过许多戏剧研究文章,编写过地方戏和电影剧本,后来成为剧作家、秦腔史学家,八十岁高龄还坚持写作,1982年,陕西日报曾以《八十老人奔“四化”》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1983年我读高中时,老人家在西安病逝,遵照遗嘱“薄衣单衫”而葬,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突出安葬于西安烈士陵园,老人家去世后还留下了许多创作手稿。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胸怀报国之志,为建立新中国和国家的文教事业不遗余力,奋斗终生。
    曾祖父、祖父在我出生前已经去世,长辈们告诉了我所不知道的那些故事。村办初中就在我家对面。记得上初中时,班主任批评教育我说:你不好好学习,都对不起你的老爷爷。班主任说的是我的曾祖父。关于曾祖父我听过两种说法,一说是我曾祖父手上建的这所学校,一说是我曾祖父出钱建的这所学校,但无论哪种说法,这所学校都与曾祖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一直未见到何处有过记载。
    祖父1916年出生于家底殷实的大家庭,那时全村三个高学历之一,解放前在县城中学任教。曾祖父和外曾祖父当年也在县城中学当过老师,外曾祖父后来从军,曾祖父后来在县教育局担任督学,非常支持祖父对进步思想的追求。上世纪30年代,祖父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全村第一位地下共产党员,长期以教师身份掩护,在县城地下党组织工作,经常出入县城北边深山老林秘密联络点,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宣传党的政策,传达党的决议,为党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好后方工作。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祖父常常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采摘山间野果充饥,加上长期积劳,胃病严重,终成顽疾,解放前后担任了两个乡镇党委书记,1952年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工作,组织批准离职休养。1953年祖父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终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未竟事业,那年他37岁。祖父的故事更多的是从祖母那里听到的,记得上小学时,学校登记家庭成分,祖母告诉我说,我们的家庭成分是“经营”,这个非常特殊的成分许多人都不清楚,以至于以后填写时别人都要问起。祖母当时告诉我,因为家里长辈长期在外工作,父亲、叔父均未成年,家里缺少种地的劳力,自家的地只好让人代管经营,所以就定了这个特殊的家庭成分。对祖父的印象,除了祖母说起的以外,还有小时候看到的一大箱繁体字旧书,现在仍有印象的是一本非常陈旧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康熙字典》和一些教科书。以前只是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地下党员默默无闻为党工作的身影,当我真正了解了祖父,才切切实实地感到文学作品中那些感人的场面并非虚构,其实非常真实地存在着我们的身边!和早期许多共产党员一样,祖父年轻时追求进步思想,怀揣梦想,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祖父去世于建国之初,那时县上各项工作还未理出头绪,没有留下任何资料。祖母、父亲、叔父生前希望我能找找了解他生平事迹的老人,整理出来送给组织做些弥补,可等我准备整理的时候,长辈们已相继离世,终究未能实现他们的愿望。正因为祖父的过去不为人知,所以后来的一件事情就不奇怪了。
    那是2017年暑期,我接到了县中学一个电话,说要组织建校百年大庆,邀请现在外地工作的本校老师和学生部分代表参加,我说我不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对方说从本县在外工作人员名录里找到了我,邀请我去参加。我觉得自己不是人家的学生,没资格参加人家的活动。可如果他们知道我的外曾祖父、曾祖父、祖父都是县中学过去的老师,我以他们后代的名义参加,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理由。既然别人不知,我也无须多言。
    再说说我的祖母。在祖父生前的积极影响下,她也加入了党组织,成了解放前夕全村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非常理解与支持祖父的工作,并分担了不少事情。祖父去世后,家里没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我的父亲身为长子,说起祖父去世那年他才11岁,虚12岁,排行老二的叔父刚满8岁,排行老五的小姑姑还是遗腹子。祖母从此担起了抚养两儿三女的重任,非常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就这样一个人支撑了一辈子。祖母出身书香门第,能识文断句,读书看报,并有着过人的记忆力。我是长孙,从小跟在祖母身边,经常听她讲唐诗宋词、历史故事、天文地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村上来了工作组蹲点指导扫盲运动,工作组听说有个老太太能读书看报,觉得非常稀罕,后来常到家里找祖母交流,并让她当了村上夜校老师,为全村扫盲教育做了不少事情,还让她给大家背诵了好几回自己写的小诗。直到八十岁她已经高度近视,戴上眼镜还在读书看报,继续编了许多小诗,有的是她的人生经历,有的是生活感悟,有的是社会变迁,更多的是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她一直在教育子孙们要珍惜生活,不负前人,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在建设新中国的壮丽历程中,祖母就像千万个伟大的中国女性那样,顶起了半边天,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功不可没、朴实无华的历史篇章。
    父亲身为长子,因祖父早早病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像那个年代许多苦难家庭的孩子一样,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用年幼弱小的肩膀,过早地替祖母分担起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缺衣少食的困境迫使他远走他乡,下煤窑,做苦力,忍饥受寒,从此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和腰腿病,后来重返乡里,在家务农,直到终老。在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体的国度,父亲这一代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在物质极其匮乏的那个年代,为了实现梦想,建设国家,他们顶烈日冒严寒战天斗地,耕农田修水利大搞基本建设,创造了感天动地的业绩。在脱贫的道路上,他们发愤图强,肩挑重担,超负前行,书写的是奋斗的人生,郑板桥先生笔下的《竹石》恰是父辈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出身贫苦,在一穷二白、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能终日挣扎在与大自然抗争的温饱线上,他们一生付出的太多太多,可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一个个伤痕累累,身心疲惫。而他们从年轻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子女将来能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
    记得村支书是父亲的小学同学,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功臣。那个时候,他狠抓教育,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不许学生旷课、逃学,高音喇叭整天通报情况。长此以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蔚然成风。上世纪70年代末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全村人省吃俭用,大兴学校建设,男女老少齐上阵,烧砖块、做预制板,壮劳力挖土方,打地基,小学生抱砖块、干轻活,去河滩背沙子,老年人打磨水磨石地板。村上还请来电工,安装发电机,拉电线、装电灯,终于建起了当时极为罕见的通了电的农村小学楼房教室。可就是为了这所小学,为了全村两千七百人寄于厚望的教育事业,累死了当时的老校长。时隔40多年,我仍能清晰地记得正值酷热三伏天全村大搞学校建设的壮观场景,记得全村人泪送老校长的悲壮场面。这所学校寄托了老校长和全村人太多的希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师生们,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诲人不倦,孜孜以求,让这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出的学生中,后来有三百多名成了大学生,成了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这些年,我越来越能理解当时父亲让老校长对我严加管教的用意,理解了他当时对我不好好读书那种恨铁不成钢而又不善言表的愤怒。当我读到初二的时候,才慢慢懂事了,从此发奋读书,高中考到了重点班,也正好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家里的经济状况从此逐步改善,可就在那时,十几元钱的书本费,父亲也拿不出来,他即便四处求人借钱,也没放弃让我继续上学的机会,而他在缮房顶不慎跌落摔伤,因为没钱住院,只好在家养伤,过了一段时日,父亲咬紧牙关带着伤痛艰难地爬了起来,像老黄牛一样,日复一日默默地忙碌在田间地头,就这样坚守着一家几口人的全部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肩负重任,从不放弃,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经历了一生的努力,用他弯曲的脊梁顽强地撑起了一个家,为全家、为子女耕耘出一片希望的田野,打拼出一条希望之路。他和许多同龄农村人一样,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力军,是艰苦创业的一代,是辛苦劳作的一生。
    后来我以全校预选第二名的成绩保持了优势并报考了军校,经过四年严格的军校教育,成为一名野战部队基层指挥员。我能感觉到父亲当时的喜悦,也许长期的坚持,终于让他看到了期望的结果。虽然我们父子之间说话很少,但每当我探家归队的时候,他总对我叮咛几句,要我把公家的事情好好干,不敢懈怠。父亲的一生给我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身处困境、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也是上一代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鼓舞着我在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让我养成了自信、平和、坚强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性格。
    我在部队工作了30多年,在各级组织培养下,自己从事了多年部队基层管理和机关工作,曾经创造过多个第一,并带领单位取得了连续三年集体三等功等一系列荣誉和成绩。后来调入院校培训机构工作,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学术科研工作,也曾因学术科研方面的成绩突出两次立功。所在部队和院校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和培养人才的经验做法也曾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随着军队和院校深入改革发展,个人不断成长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大校军官、技术高职。30多年军旅生涯,经历了科技练兵的强军之路,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见证了军队的发展和强大,人民解放军捍卫了国家尊严,保卫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长治久安,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便是得到了军人的最高荣誉。
    在新中国70华诞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回首和祖国一起成长的岁月,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了祖国的不断强盛,才有了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有了先辈的艰苦创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敢忘记我们的先辈和无数先烈前贤,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利益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投身于兵荒马乱的战争,经历了流离颠沛的逃亡,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泣,遭受了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们不能忘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苦难辉煌的华彩篇章。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其中凝聚了多少前辈的梦想、心血和汗水。今日之中华,国泰民安,日益强盛,举世注目,国人自豪!
    今天,我们当以感恩之怀,敬畏之心,缅怀先辈,纪念先烈。我们不能虚度生命,当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不忘初心,有所作为,以求我们耄耋之年能够内心安宁,不留遗憾!我们要教育后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的实在太不容易,是无数先辈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换来的!教育我们的孩子:缅怀先辈功绩,传承奋斗精神,不负前辈希望,不负伟大时代,砥砺前行,再创佳绩!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祝福祖国万岁,人民安康,万家幸福!

                2019年10月于西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庆之时缅怀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