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你有多久没好好看看妈妈了

这几天社媒最火爆的话题莫过于电影《你好,李焕英》。

我目前还没看过,但是透过热搜,想知道主题不难。


影片由导演贾玲的亲身经历改编。

讲述她饰演的女儿贾晓玲因意母亲外离世,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悲痛。

为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她穿越回多年前。

亲历母亲生活的年代,与母亲成为闺蜜。

触碰母亲的梦想,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母亲圆梦。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更无法亲历父辈的青葱岁月。

但是可以选择倾听和理解


1

昨天刷微博,人民日报的一段视频把我看哭了。

主题是“春节和妈妈合张影”。


片子采访了5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子女,谈他们眼中的母亲。

而另一边呢,化妆间,各位妈妈在化着妆。

有80多岁的老母亲,女儿都60岁了;

也有新晋妈妈,39岁,女儿5岁半。


接着镜头一转,妈妈们坐在了影棚里。

跟前的子女转头看向华丽变身的妈妈。


那一刻他们泪目了,原来妈妈也可以这样美。

其中一位40多岁的妈妈对18岁的儿子说:“是不是认不出来,不像妈妈了”。

那一刻,我眼眶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是啊,妈妈在成为妈妈前也是花季少女。

妈妈也曾有自己向往的爱情和生活。

曾经的妈妈不像现在爱唠叨,爱操心,她们会叛逆,也会有小私心。

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有了要去爱的人,有了需要为之付出的家庭。


2

我也是妈妈,儿子2岁。

曾经很不理解,母亲说“等你以后有自己的孩子了,

你就会知道父母们的良苦用心了。”

还嘴犟,“我以后有孩子了,肯定不会像你现在这样。

什么事都要管,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


现在我真的成为了母亲。

虽然仍不赞同母亲的话,但是对这两句话有了切身的体会。

对母亲二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母则刚,这只是我们坚硬的外壳。

内心深处我们仍是普通人,高兴会笑,难过会哭,苦累会抱怨。


昨天翻看手机,竟然发现与母亲的合照非常少。

我,我的孩子跟母亲的三人合影根本没有。


回想起与母亲间的种种,忽而发生自己并不是个称职的女儿。

我跟母亲的初心都是想互相关爱对方,但是经常到最后总以闷闷不快收场。

我不想接受母亲的“关爱”,母亲则觉得我不理解她。


很多时候,尽管我心里有多想向她表达爱意

但是因为母亲的“刀子嘴豆腐心”,生生将原本的关心吞回肚里。

代替而来的是对她的气言气语。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

跟小时候一样,母亲还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来指导我。

殊不知,女儿早已长大,现在也成为了母亲。


或许在她眼里,子女不管年纪,永远都是孩子。

但是我呢,正是因为过去被管过多,长大后越想做的不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眼里的叛逆,对上母亲的刀子嘴后,矛盾更容易被激化。


再后来尝试着和母亲心平气和说出心里的想法,发现这样的沟通原来更有效。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

最亲的人,不是肆意发泄情绪的对象。

最亲的人,更要用温柔和耐心去对话。


3

很多时候,跟母亲视频,我都不敢看她,怕正视她的面庞和眼神。

因为我知道,母亲真的老了。


我的母亲其实年纪不算大,今年52岁。

因为爱操心,也确实有很多事需要操持。

给父亲帮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有时也要照看。

有什么委屈和不快又不喜与人说,比实际年龄看上去更显老。


前几天还在说,要翻新祖屋,以后过年过节,我们回去住更方便。

这笔费用不算装修,至少都需要50万。

她跟父亲手里头哪有那么多钱,借东借西后,又得靠拼命做事来还。


我帮不上太多忙,但是又深知没法阻止。

父母们也有自己的倔强。

与其阻止,不如成全和尽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


4

常言道: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与贾晓玲需要靠穿越回过去弥补对母亲的遗憾相比,

不单我,还有更多人其实更幸福和幸运。

父母健在就是生活最大的恩赐。


对于母亲,我要做的是更多的理解。

理解她刀子嘴后的豆腐心,主动表达对她的亲近。


下一次回家,一定要带儿子跟父母拍一张四人合照。

下一次回家,一定要捧起母亲的脸,好好看看她。

下一次回家,一定要摸摸母亲眼角的皱纹和头上的银发

对她说一声“老妈,辛苦了;老妈,对不起”。


莫等树静风止。

趁一切还来得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李焕英》:你有多久没好好看看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