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曹德旺先生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做汽车玻璃的,很富有,偶尔看到一些平台对他的介绍,知道他是佛教徒,为慈善事业捐了不少钱,也写了一本自传,叫《心若菩提》。7月13日,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他的自传,书的封面是白色的,为此我专门用一个自封袋装上携带阅读。
读人物传记还是有好处的,看看别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启示。曹先生说,这本自传是他自己写的。读起来就像拉家常一样,他娓娓道来,我的情绪也为之起伏不定,有时泪眼朦胧,有时又哈哈一笑。不禁感慨,谁一路走来都不容易,艰难困苦似乎都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须。
曹先生的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书读多了,人难免会有些书生意气,做事太理想主义。
窃以为,不幸的童年基本是相似的,如饥饿、贫穷、受欺凌等等;幸福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曹先生的童年、少年时期大抵也是如此。捡树叶、放牛、割草等,好在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千金,见识做法上自然不一般。曹先生说,“小时候,我们总要忍饥挨饿。时常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饿的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儿,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只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曹先生的母亲还把孩子穿破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认真缝补,家里也收拾的一尘不染。曹先生后来做推销员,衣服总是穿的干干净净,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关。
曹先生是幸运的,她有一位优秀的母亲深深影响了他;看看任正非先生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袁隆平院士的文章《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每位杰出优秀人物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曾经有人告诉我,娶一位好妻子,能改变三代人。好女子是所好学校。这些论述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曹先生的叙述里,分明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做事机敏,爱动脑子,悟性极高的人。15岁时他到农场干活,活儿很轻松,每天只是数大人们挖好的树坑。别看这活简单,一不留神,就会数错。很多人宁愿挖树坑,也不做这个轻松的活。刚开始,他也数错,后来他找到了不数错的方法,就是手捻一根树枝,一个一个坑点数过去,清晰明了。修水库的工地,他替营长和指导员着想,去修架子车等,后来主动请缨去做炊事员,顺利解决食堂和民工之间的矛盾纠纷。
曹先生是一位心地善良,胸中有大爱的人。在大洋农场夏天的一个正午,他出于好心,不想让行人喝凉水生病,接济了那个叫王以晃的行人,并留宿第二天将其送走,从而给他的人生带来一番变化。后来,王以晃生病去世后,他帮王以晃的儿子成了家,安排处理了王以晃的后事等。
曹德旺先生虽然没有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14岁就辍学了),但是从他的资质来看,即便读书,他也能够读出名堂来,因为这个人天资聪颖,脑袋活,点子多,悟性高。进入社会后,很现实地结婚生孩子,围绕柴米油盐开始自己的做短工养家生活,也从侧面印证那时的他并没有雄心壮志,将来一定要怎么样。只是他内在的潜质,促使他每做一个工作,都是全身心投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动脑筋想办法,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加之为人善良,做事又活络,给人留下的口碑不错。他经营企业有自己独到之处,白手起家,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能精准的预测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做好准备。
曹德旺先生性格里有股不服输的犟劲,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少年时,帮助父亲贩卖烟丝,从福州返回的途中生病,强忍着到达歇脚点。1986年和从县里下来负责整党的高主任的据理力争,挑战水表玻璃的标准以及摔奖杯事件,鲜明的衬托证明其独特的个性。行得正站得直走得端,根本就不怕事,不恐惧权。
曹先生既有刚正不阿的一面,也有侠骨柔情的诸多做法。敢爱敢恨,每每读他同一些权势人物的交往,换着我绝对不会如他所言所行,敢于直面挑战,走出一篇锦绣前程。比较感动我的是与福耀现在的副总裁陈居里的故事。
陈居里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回乡途中经过福耀公司时,看到人行天桥上的标语“我们要成为汽车玻璃供应商的典范”,临时决定下车,被人事经理引见到曹德旺,曹先生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就对他说:“留下来干吧。”前后不到五分钟。
陈居里进厂后,被安排到垂直炉上三班倒,每天得用一辆平板车把废弃玻璃从车间拉到玻璃堆去倒掉,也没有抱怨自己大材小用,有时替别人背黑锅,曹德旺很生气把他下放到车间,他从来不辩解。曹德旺事后知道实际情况后,问他:“你为什么不辩解?”
陈居里说:“申辩会让人觉得我在推卸责任,很难细究,所以索性就不申辩了。”他告诉曹德旺,他曾经看过《艾克卡自传》这本书,艾克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机会你才能做一些重要事情。但是前面这十几二十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杂,人家怎么了解你呢?只有努力的去做些小事情,你才有可能了解这个公司,才会和这个公司有亲和力。
陈居里介绍说,“他毕业的那一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学武功而为师傅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才可能最终认可你的才干,才愿意给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卖东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现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本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家怎么知道,所以你得做。”
读到这段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曹德旺先生和陈居里都是厉害角色,非一般人能比。两人互相成就,一个乘势而为,当仁不让;一个忍辱负重,舍我其谁。这种处理问题的格局值得企业家和有才能的人借鉴。
这本书淋漓尽致的展示了曹德旺先生的生意经,你仔细读后半部分,绝对有不少的收获。前提是,得把自己置身其中,然后又有些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理解起来自然是一番滋味。尤其是那篇《精明的犹太人让我捡了一个漏》,商人的精明,独特的认知能力,的确让我开了眼界。知名的案例是老洛克菲勒家族以1美元卖给联合国大楼用地,剩下的土地一下子成百倍增值。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事虽经历不可言得万一。正如曹先生在书的封底所言,要入戏、入角。躬身入局,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尽信书不如无书。实事求是的去做,人生甘怡才来得真切。如果有空可以读读这本书。曹先生写的都是他想让读者知道的,真实性到底怎样?阅读的过程可以认真鉴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