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眼中的政客


毛姆从16岁开始练习写作,立志以作家身份来谋生,但是从小说辗转到戏剧,虽然创作的作品多多,却一直没有名气。1907年,毛姆33岁时,他的戏剧《弗雷德里克太太》被剧院临时用来填补空档期,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毛姆一跃成为著名的英格兰戏剧家,名利双收。

成名后, 他经常出入政客宅邸,结识了一些会在未来青史留名的人物。然而,他不仅对这些政客们大失所望,还得出一个结论:统治一个国家是不需要什么高超才智的。



毛姆眼中的政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下文:

在这一时期,我颇认识了几位就其职衔、名望或地位而言都自认为极有可能会青史留名的人物。我却发现他们并不如我想象当中的那般才智超人。

英国人是个政治化的民族, 我经常受邀前往那些把政治当作首要兴趣的宅第中做客。我在那些地方结识了不少显赫的高官政要, 而在他们身上我也没有发现任何特出的才能。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或许有些失之草率——统治一个国家是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才智的

打那以后, 我在不同的国家也认识了很多身居高位的政治家, 我仍旧继续因为觉得他们智力的凡庸而不胜困惑。

我发现他们在日常事务的生活层面上简直可以说是孤陋寡闻, 而且也很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敏锐的智慧或是活泼的想象力。

有一度, 我倾向于认为他们之所以得踞高位, 唯一仰赖的就是他们的口才, 因为在一个民主的社群中, 除非你能抓住公众的耳朵,否则是根本不可能掌权得势的; 而且众所周知,口才上佳未必意味着思维能力的强大。

可是我眼见着那些在我看来并不很聪明的政治家在处理公共事务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我也就只能认为我又想错了。

那么事实只能是这样: 治国理政需要的是一种特别的才能,而且这种才能极有可能并不是跟那些一般的能力相倚共存的。

同样,我也认识了一些家资巨万、生意兴隆的企业家, 只要一离开跟他们的生意相关的领域就显得连最普通的常识都概付阙如了。

就连我当时听到的那些谈话,也并没有我所期望的那么聪颖。话中鲜有引你回味思考的东西。通常都很轻松(也并非总是如此)、快活、亲切而又流于表面。严肃的话题是从来都不会触及的,因为他们感觉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这样的话题是有些令人难为情的, 对“行话”的畏惧又使得人们避免去谈论他们最感兴趣的那些话题。

在我看来, 谈话差不多也就止于高雅的揶揄; 却又很少能听到一半句值得转述的妙语。你可能都会觉得,文化教养的唯一用处就是让人能够把废话说得天花乱坠。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姆眼中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