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三位太子不是早死,一切都会改变,历史必然重写

今天,小编来聊聊历史上的三位早死的太子,如果他们没有早死,顺利的登基做了皇帝,也许一切都会改变,历史将会重写。

第一位,秦始皇长子扶苏,注意哈,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人们普遍叫他为公子扶苏,而不是太子扶苏。这是为什么呢,都怪他那个老爹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实在是没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公子扶苏仁义,看不得秦始皇的高压统治,多次劝谏父亲采用仁政,秦始皇虽然很喜欢扶苏,可时间长了,也是有点烦,就将他打发到北方督建长城去了。其实,秦始皇也有自己的考虑,你这个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知道这天下是靠血汗打下来的吗,等你到了边疆,看到匈奴骑兵,也许就懂得了铁血手腕的重要性了。《史记》记载: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本来秦始皇是想要磨练一下扶苏的性格,然后再让他继位,可惜秦始皇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巡视沙丘的时候,病死在路上。更加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他所托非人,托付的中书舍人赵高竟然背叛了秦始皇。原来赵高与扶苏有矛盾,害怕扶苏继位后对自己不利,所以赵高就劝服了权势欲望很重的丞相李斯,二人密谋伪诏,说扶苏不孝,让他自杀。扶苏看到命令后,想到自己确实经常顶撞父亲,没有过多怀疑就自杀了。赵高和李斯扶持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胡亥,然后胡亥下旨将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统统灭门了。之后,赵高诬陷了李斯,废掉了胡亥,天下乱七八糟,各地起兵谋反,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

第二位,戾太子刘据。汉武帝和皇后卫子夫的长子。都说头生儿最受宠,汉武帝刘彻也是十分喜欢刘据的。可是等到刘据长大,更多的是继承了母亲卫子夫的阴柔,反而不太具有汉武帝的铁血。汉武帝看到这个不太像自己的儿子,也是有点无奈。众所周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一生都在跟匈奴作战,是一个十分强硬的皇帝太子刘据对于父亲的穷兵黩武也是经常劝谏,还希望汉武帝能多考虑老百姓,不要加重百姓的负担。汉武帝虽然觉得太子迂腐,但也希望他能以后做个仁君。

可是,造化弄人,汉武帝晚年害怕老死,就一味地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可就给一些小人钻了空子,江冲就是这样成为汉武帝的宠臣的。为了表现自己,江冲采用强硬手段对付长安城的皇亲国戚,这其中就包括太子。太子刘据和江冲有矛盾后,双方谁也看不上谁,太子觉得江冲目中无人,是个十足的小人,江冲觉得太子心胸狭隘,仗势欺人。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江冲用计逼迫太子杀掉自己,太子对于江冲一而再再而三的轻视自己也是动了杀心。面对太子刘据的追杀,江冲跑到汉武帝的住处,诬陷太子谋反,当看到刘据带人马来到宫门外时,汉武帝怒火中烧,调兵抵抗太子,战乱中太子刘据逃跑,最后自杀身亡。

第三位,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他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芝兰的长子。朱标虽然从小生活在战争时代,可是更多的是跟随母亲生活在大后方,很少有机会上战场,随意性格上宽厚仁慈,加上他的师父是大才子宋濂,所以朱标从小学习的是儒家的仁政。朱元璋称帝后,朱标做了太子,父子两个也是无话不谈。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高度集权的皇帝。为了对付淮西勋贵和骄兵悍将,朱元璋设立了特务机关锦衣卫,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规模诛杀功臣的大案,比较出名的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等,每次都是死了成千上万人。

面对父亲的恐怖统治政策,朱标也是十分不赞同,曾多次劝说朱元璋善待功臣,实行宽厚政策。朱元璋说:现在的大明朝就像一根藤条,到处都是尖刺,我要做的是把所有的刺都拔掉,给你做一个太平天子。朱标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可见朱标多么的仁爱。可惜朱标短命,一来身体不好,体弱多病。二来面对父亲压力太大,得不到排解。最后,三十七岁的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无奈,只能在人生的最后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是燕王朱棣不服朱允炆,起兵谋反,发动靖难之役,推倒了朱允炆。

上天是公平的,哪怕你是贵为一国之君,也要接受亲人离你而去的必然,甚至要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命运。扶苏如果不死,如果他能顺利登基,一定会缓和六国遗民和秦国的矛盾,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揭竿而起,秦朝自然不会早早地灭亡。刘据要是不死,顺利登基,一定会实行仁政,天下休养生息,大汉朝必然更加强大。朱标如果没有病故,而是做了皇帝,必然会宽厚仁慈,善待百姓和功臣,那样明朝将会更加和睦,而不是所人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可惜,扶苏、刘据、朱标这三位太子都早死了,不然历史真的会被改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这三位太子不是早死,一切都会改变,历史必然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