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上部读后感

总算在一月底前看完了上半部,国外的书真是个硬骨头,慢慢啃,前面三百页几乎看不出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在我眼里跟中国的水浒三国比,他的可读性太差了。可是就这样耐着性子每天读四五十页,我竟也坚持了下来。《飘》,汉语的博大精深,《gone with the Wind》,厉害得很。

记得冯唐说在短篇小说里,汉语有些极大的长处,而长篇小说,英文却是将它的长处发挥得很明显。当然,我小时候只看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和《老人与海》,此刻我并不记得里面都讲过什么。可那时我完全排斥冯唐的说法。水浒三国甚至是任何一本茅盾文学奖的书都可以看得出汉语的强大吧。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英文的短篇诗还是特别有味道的。看完这半本《飘》,我也没太懂冯唐说的英文长处,毕竟看的中文。而我看到的是文化的大不同。

可能我文化底蕴浅薄,这也是在看这本书时深刻意识到的,毕竟对于战争的认知只是那些抗战电视剧或者短短的课文。中国有贵族吗?我们对贵族的认识有多少?仔细想不起来。能想到的是走在拙政园里,看着地上精心设计的地板,墙上巧思设计的窗棂,亭子上的靠背,还有房间内各种设计。相比这本书里记录的说话礼仪,为人处事,《飘》讲了很多我们在电视剧电影里看不到的东西。战争年代,人人自危,没有吃食也没有衣服。可是这个民族却那么友爱,邻居来借食物,他们会平分,落荒的战友来投奔,他们拿出所有的吃的来款待。让我想到的是中国传统观念,孔子曾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这个因为战事沉沦的贵族,他们从未因此丧失最美好的品质。

它清楚的描绘了一个个富饶的南方大家族的败落,人们为了所谓的心中正义,义愤填膺,雄心勃勃,勇猛参军,最后落得家破人亡。一个每天只会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被逼撑起一个诺达的庄园,而她身后有她爱的无可救药的别人的丈夫,何苦呢,姑娘,如此懦夫,空有一身好皮囊,何况你们根本两个世界纬度的人。

瑞特说斯嘉丽是自私的,恐怕是非常自私吧,为了自己的目的不顾别人。可斯嘉丽的自私不是瑞特惯出来的?却在半路抛弃了她。也从那一刻起,斯嘉丽就是一个勇士,无所畏惧。一个老奶奶给她讲“一个女人遇到最坏最坏的事情本身就非常糟糕,因为她碰到最坏的事情后,任何事情都再也不可能真正使她害怕了”。她也算是奇葩,心里想的是居然给我大倒苦水,一点儿忙帮不上。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想“原来我的苦难放到历史的大江大河里并不值得一提”。

斯嘉丽很聪明,她很小就知道做人做事的规矩。对老妇人要装作温柔老实,对老先生要淘气机灵,对追求自己的男人要怎样,对少女少妇要如何。可这些,却在她遭遇国家重大转折时一点儿忙帮不上。她没办法守着母亲孜孜不倦的教诲守住庄园,她常说着和自己贵族身份不符的话,甚至最后不得不干黑人奴隶都不乐意干的农活儿。国家兴亡面前,个人的得失算得上什么。只有那些机灵聪敏的人才能在战火的缝隙里得以生存。他就是瑞特,可是丝毫对他恨不起来。可能因为他聪明,他了解时势,他看得明白战争不过是首领的义气,真正受苦拼死拼活的无非是老百姓。他不拘一格,他不为愚蠢迂腐的教条主义牵绊,他热心帮助朋友,又见义勇为。即使他大发国难才,他不参军…

上部书,写战争带给斯嘉丽的改变,才发现我对于国内的描述战争的书看得太少,以至于对斯嘉丽的改变感动震惊却不觉得奇怪。记得前不久国家公祭日后去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看到满墙的枪炮眼时,那时好像第一次觉得战争离我们那么近。也好像觉得大学之前的书似白看了,它们不曾让我有太多感动,仿佛只留下了些许的谈资,呵呵,这就够双子座谈几盅的了。

所谓“知耻而后勇”,今年任重道远。二月计划,《飘》下部看完。

上部总结也就这几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飘》上部读后感)